普通班学生对自闭症学生在其班级就读态度之初探性研究
壹、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在倡导融合教育的台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在经过鑑定安置会议后,进入国小普通班就读,或者部分课程在不分类资源班上课。
目前国内的自闭症孩子就读普通班,其课程以普通课程为主,特教课程为辅,视学生个别需要加以进行辅导,让其置身在正常的学习环境,有较丰富的语言刺激,也能与同学有较多的互动。加上多数自闭儿的家长对学习的期待,仍然希望其在自然的环境正常的成长,普通班就成为优先的考量。所以国内越来越多自闭症儿童就读普通班。
由于回归主流及融合教育在国内已实施多年,未知国小普通班学生对自闭症学生的态度是否更加积极或有所改变,教育应如何因应与配合,是我们急欲想知道的问题。
本基于以上问题背景、遂有探究国小普通班学生对自闭症学生在其班上就读态度之研究动机,遂透过蒐集相关文献编拟态度织量表,以其了解普通班师生对自闭症学生在普通班级中与同侪正常社会关係之发展。
二、研究目的
根据上述研究动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为:
(一)了解融合班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之态度
(二)了解之融合班国小学生背景变项对自闭症同侪之态度相关影响
(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建议以提供相关单位参考
贰、文献探讨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美国全国教育改造和融合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简称NCERI)(1995)曾对融合教育作出定义:「融合是对所有障碍学生(含重度障碍者)提供服务。其方式为:在住家附近的学校,于年龄合适的普通班内,藉由对教师和障碍学童必要的支援服务和补充协助,使孩童在学业、行为和社会上获得成功,并让有障碍的学童準备成为完整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引自刘博允,2000,页26)。
赖翠媛(2003)则指出「融合教育是以身心障碍学生融入普通班为前提作为考量,对于身心障碍学生的安置应儘量去标记化,以团队合作方式提供教育服务,营造真正无障碍的环境,让一般学生与身心障碍学生均能由普通班的学习受益。」
综合上述,融合教育是将所有的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班,跟普通学生一起学习,而对身心障碍学生的服务也一併带入普通班级内,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材施教与调整课程,使特殊需求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内学习。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合作、沟通,透过教学法的改进、辅助工具的协助与同侪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融合环境中接受适当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学会彼此相互的尊重。
二、态度
(一)态度的意义
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将态度(attitude)界定为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去推测,但态度的内涵却并非单指外显行为,一般人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动叁种成分(张春兴,2002)。
(二)态度的评量方法
态度是一种假设性的概念建构,亦即一种内在的歷程,必须透过外显的行为而推知(李美枝,2002)。态度的测量方法较常见的有:纸笔测验形式、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的测量、自由反应法、访谈法。
以上几种态度的评量方法中,考量测量方式与人力、物力等因素以及纸笔测验的形式较适合会读会写的人来测量,因此,本研究将採纸笔测验法来蒐集资料。
叁、同侪接纳态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一)同侪接纳态度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Maslow的需求理论中,提出人有五项基本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有其先后顺序,第叁个层级是爱与隶属的需求,说明人类对爱及隶属感的需求,希望被别人接受。反映在儿童阶段,需要同侪的关爱、鼓励、尊重及接纳。由此可知,同侪对残障者的态度与看法,皆会影响残障者在自我概念与学习、社交等方面的成长。
国内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针对自闭症的社会互动所做的研究,如,以质性研究利用同侪媒介和社交技巧教学来增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能力,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经过教学歷程后,与同侪的社会互动有明显的进步(吴淑敏,2003)。而在国小的休閒活动指导对自闭症儿童和同侪接纳情形的研究中,经指导后得到的结果为,叁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行为皆有明显的进步,并且会主动去与同侪做简单的对话及游戏(张素珠,2004)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与一般儿童间的互动之重要性,如果一般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态度为正向接纳态度,则一般儿童与自闭症幼儿的相处的质与量皆会增加,因此,自闭症幼儿的社会互动能力会较进步。
(二)同侪接纳态度的影响因素
可能会影响同侪接纳态度的因素包括: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及彼此间的相互因素;许文静(2006)的研究发现,造成同侪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态度之正、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一)家庭因素,如父母、手足等。家中父母的教导及与幼儿相处方式会影响幼儿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态度;(二)学校因素,如教师态度、其他同侪态度及教师介入与否等。根据研究显示,学校教师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态度会影响一般幼儿对自闭症的接纳态度;而同侪的影响则是因为一般幼儿本身与同侪间的模仿力,可以影响一般幼儿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与否;教师介入则会影响一般幼儿与自闭症幼儿的互动行为与接纳态度。
简言之,一般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态度,可能会因环境及个人因素所影响,而环境又可以分家庭及学校,家中的成员、学校老师及同侪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态度是直接影响一般幼儿的接纳与否;另外,一般儿童或自闭症儿童之个人因素,如,姓名、外表、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对一般儿童对自闭症幼儿的接纳态度也有影响。
参、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与方法
本研究在研究设计上,自变项为性别、年级、接触程度与教师教导态度;依变项则分为:对自闭症学生之认知上的态度、情感方面的态度与行为倾向上的态度。资料收集採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改编自「国小学生对智能障碍同侪态度量表」(彭源荣,2003),针对嘉义市有融合班的普通男女学生作问卷调查,以了解目前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为何。
五、综合讨论
(一) 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态度分析
就整体而言,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是积极且肯定的。其中全量表24题的总平均为93.48分(总分120分),全量表各题(五分点量表)总平均数为3.89,各分量表各题总平均在认知18.376分,情感35.53分,行为39.58分。问卷24题的平均数皆大于中间数(3.0)。表示国小学生同理心发展逐渐成熟。
(二) 影响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态度的变项分析
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在四个背景变项(性别、年级、接触经验、老师态度)中,有年级、接触经验与老师态度等叁个变项,达到显着水準。而性别为受到统计上的支持。以下就各变项对态度的差异进行讨论。
1.性别方面
本研究显示在全量表、认知、情感与行为分量表,男生优于女生,但皆并未达到显着水準。这与范兆雄、项丽娜(1980)、吴丽君(1987)、涂添旺(2002)等对障碍者的研究相吻合。其塬因可能在于其自闭症同侪为男生,女生随着年纪成长,心智渐成熟,对男女之别有所认知,所以较不愿跟男生相处。#p#分页标题#e#
2.年级方面
本研究显示在全量表和情感、行为分量表上均达到.05显着水準,认知分量表上则是为达显着水準,而且四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积极。这与邱佩莹(1994)徐添旺(2002)和梁伟岳(1995)等对障碍者的研究相吻合,四年级学生之接纳态度较五年级学生为佳。其塬因可能是四年级学生较天真活泼,对自闭症同学一视同仁,彼此相亲相爱,毫无距离,且较具同情心。而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的增加,双方的接触时间也较长,也许有部分同学因而对自闭症同侪产生不良的感觉,进而持较消极的态度。
3.接触经验
本研究显示在全量表和认知分量表上均达到.05显着水準,显示曾接触过自闭症的学生比无接触过自闭症的学生积极。其塬因可能是由于有接触经验的学生对自闭症较了解,也比较清楚与其相处的方法,因此对于自闭症同侪有较佳的接纳态度。
4.老师态度
本研究显示在全量表和认知分量表上均达到.05显着水準,而且经老师鼓励后的学生较能接受自闭症同侪。其塬因在于教师较积极且正向地处理学生与自闭症同侪之间的问题,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自闭症同侪情形让学生了解,在「比马龙」效应下,学生便会符合教师的期许,对自闭症同侪有较好的接纳态度。
(叁) 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与认知、情意、行为倾向叁者之间的关係
本研究国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得分相关係数,介于.60到.95之间(p<.01),一致性颇高,且为正相关,显示对自闭症了解越多,在情感上越能接受自闭症同侪,行为倾向上也愿意帮助自闭症同侪解决问题;反之亦然。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叁者协调一致,印证了国小学生的人格一贯性与统整已初步形成。情感与行为倾向与全量表的相关最高,相关係数高达.944及.95(p<.01),显示情感与行为倾向是态度的首要成分。
伍、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整体态度倾向积极而肯定。不管是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对自闭同侪有极高的接纳态度,愿意与自闭症同侪互动。
(二) 不同背景变项的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态度的差异情形
1.性别方面
在态度总量表上,未达显着差异,但可看出男生在态度总量表、认知、情感及行为得分皆高于女生。
2.年级方面
四年级比五年级积极。而且在情感、行为分量表上,均达到显着水準,表示四、五年级的国小学生在情感与行为倾向上有显着的差异存在。在年级差异方面,情感、行为倾向二个分量表上,四年级比五年级积极。在认知上未达统计的显着水準,显示四、五年级之间并无差异存在。
3.接触经验
曾接触过自闭症的学生在态度总量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量表中得分皆高于未曾接触自闭症的学生,且达显着差异。
4.老师态度
老师有鼓励学生与自闭症同侪相处在认知、情感、行为及态度总量表上得分皆高于老师未鼓励学生与自闭症同侪相处,且达到显着差异。
二、建议
本研究针对研究结果与发现,对教育主管单位、学校方面、教师方面提供如下的建议:
(一)对教育主管机关的建议
1.将认识自闭症的内涵纳入社会教育的工作项目,给予社会大众正确的观念,对学生将有正面的示範作用。
2.将基本的特教知能列为师资培育的必修课程,对普通班教师应提供基本的特教知能,才足以引导普通学生对自闭症同侪有正确的态度。并建立与特教相关的资源资料库,以利学校取得所需资料。
(二)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1.经常举办特教研习增进对自闭症同学的了解
重要集会如校务会议、週会等场合多加宣导特教的理念,也可请学者专家执笔在校刊中开闢认识「自闭症」的专栏,让老师同学能对自闭症同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接纳自闭症同学。
2.举办国小普通与自闭症同学共同参与的学校社团活动
藉由非正式课程,扩大普通学生与自闭症同侪之间的交流,增加彼此的认识与了解,使自闭症同学尽快的融入主流社会中。
3.建立普通班同学当自闭症同学小老师的认辅制度
可进一步扩大普通班同学参与对自闭症同学的功课协助,激发普通同学,有利社会人格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双方的认识与接纳。
4.学校应为普通班学生提供认识自闭症同侪的辅导活动
学校对于特殊儿童的辅导,除了在学习与生活适应上的协助外,对于其同侪及普通学生,应透过有计划的活动方案,使其学习如何尊重、接纳校内之自闭症同学,协助儿童了解自闭症同学的特殊需要,学习接近他们,帮助他们与发展,以建立接纳的学习环境。
(叁)对学校教师的建议
1.国小学生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是可以改善的
依据初探性研究结果,国小普通班同侪对自闭症同侪的态度是可以经过教师鼓励而获得更正向的效果。因此教师本身除了对班级中自闭症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外,亦需将有关的讯息有计划的提供给其他学生,藉着适当的方式,培养正确学生的态度。
2.活动内容的编排与材料的规划应妥善规划
在研究结果中显示,有接触经验的学生对于自闭症同侪的接纳程度较未曾接触过的高。因此,如能提高普通班学生与自闭症学生的接触经验,应能改善对自闭症同侪的负向接纳态度。
在活动顺序上以间接接触为先,再接续直接接触的活动。间接接触的经验,可以避免直接接触的恐惧或尴尬,并提供选择性的资讯供学生充分的认识,而直接接触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逐步的认识自闭症同侪以获得正确的观念。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性别角色的示範作用,最好能在性别角色的分配上有较相近的出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