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治疗服务有待加强
从前小朋友学习能力差、表达能力差,与人相处时经常有不礼貌的表现,成年人多会以为这些小朋友是愚蠢、顽皮、懒惰,回应的方法除了打骂,或会强制性迫使他要专心学习,遵守规矩和礼貌。若非医学研究在近几十年陆续揭露不同类型的儿童病,显示小朋友成绩差,顽皮、不专注等等情况可能源于读写障碍、活跃症、自闭症等等状况,不少儿童可能还是继续被列为不听教的一族,未能得到适当的治疗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众多儿童病中,自闭症问题可能是较被社会忽视的一类。自闭症很特别,有些患者的语言能力和智商可能都很正常,有部份自闭症患者更在个别学术範围,例如数学、音乐、艺术等等範畴有很出色的表现,但在社交能力方面却表现差劲,他们个性极度固执,面对至亲家人更有态度冷淡的表现。
上述这些自闭症病患者因在个别範畴有杰出表现,加上社会普遍对自闭症认识不深,令人很难识别他们的问题,因此社会人士往往察觉不到自闭症问题在自己社区有几严重,政府在治疗这类病症的资源投放因而也极之不足。香港虽然位列国际大都会,但对自闭症和自闭症对整体社会的影响的认识和关注极之薄弱,令自闭症患者成为社会上被严重忽视的一群。
官 府对本港自闭症的情况关注不足,可从数字上反映。据官方估计,本地约有叁千八百名自闭症人士,十五岁以下的患者佔绝大多数,约有二千五百人,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患者则有约九百人,叁十岁以上者只有叁百人。港府的统计来自去年出版、就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进行的专题报告书,但据来自社会福利界的立法会议员张国柱引述外国研究方式计算,估计本港约有七万名自闭症人士。这个推算数字与政府的统计相差数以十倍计,香港若要比较準确地去了解香港自闭症问题有几严重,以便可以有效地针对问题,作出改善,其实应有比较全面的统计和研究,但至今,官府似乎还未有此意向。
列作残疾分类不妥
事实上将自闭症列为残疾人士和长期病患者之下的分类,实在非常不妥当,但官府如此分类,亦见负责官员对这种病症的偏见。自闭症属残疾吗?还是自闭症是无药可医,所以一经确诊有自闭病徵,患者便永远无法康復和改进,终身会饱受此症的困扰?自闭症到底是否有得医?根据自闭症专家之言,六岁以前是儿童脑部发育的黄金期,若儿童确诊患有自闭症而能在六岁前接受治疗,改善和矫正空间很大,问题是我们在社会教育上是否有正视自闭症?有否广为宣传令对自闭症认知不深的家长可以多留意子女日常的表现,能够在有问题的情况下及早察觉,令子女可以及早得到治疗。
等候太久失改善良机
诚然,官府在提供医疗服务上要兼顾的範畴甚众,我们不能期望有关当局忽然大幅提升针对治疗自闭症患者的经费。这项工作,其实公私营机构可以分工。邻舍辅导会做了很好的先导工作,在去年为自闭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评估、治疗及训练服务,为那些在公营医疗机构轮候表上等待评估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比较快速得到治疗的选择,让心急如焚、苦无支援的家庭可另有求助的渠道。对这类私营机构提供的服务,政府实应多加鼓励。假如香港自闭症的情况真有七万人,公营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只属杯水车薪,意味?有很多患者其实失却了治疗的良机。
私营机构可因应其提供的服务的全面性和质素作出相宜的收费,这些组织起码让病患者多了治疗的选择。政府的分工是除了按财政能力提供一定的服务之外,更应肩负公众教育和做好调查,以较科学化和準确的方法估算香港自闭症患者人数,以助政府在政策上可以作出修正和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应有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