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方法简述
一、教师应首先要注意自己情绪的表达与控制。
孤独症儿童并不是缺少心理理沦、不能与他人进行沟通,他们完全可以依据别人的表情如声调、语气等线索来判断别人的愿望以及理解那些由情景、愿望所激发的基本情绪。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多运用基本情绪,如微笑、点头、鼓掌等简单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锻炼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教师在训练孤独症儿童时,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很可能简单的一个皱眉或者手势都会给孩子一个错误信号,导致不良行为或者反应的生成。同时,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对各种人物图片的情绪识别训练,提高其社会知觉能力,扩展到对不同的人群的知觉。
二、教师应首先致力于儿童社会知觉能力的发展训练。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知觉能力发展相对正常,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孤独症儿童社会知觉能力的发展还留有很大的空间。要想进一步发展其他的能力,只有首先让他们更准确地识别简单的情绪,帮助其理解教师和身边的人的简单的情绪,包括简单的姿势和表情,或者对抽象的图片进行识别(如卡通图片或动物的照片),在此基础上,才能帮助加强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其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比较复杂的想法,如帮助儿童辨认如惊讶、尴尬等复杂的认知。
三、教师应注重考核评估的方式。
孤独症儿童由于存在语言发育障碍,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教师对其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估时,他们也许具有完成该任务的能力,只是可能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不能理解教师复杂的指令和要求,或不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想法,无法用语言作出回答,因此表现为不能通过考核、缺乏某种能力的假象。所以,教师在考核和评估时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指令,多运用表情和肢体动作,采用非语言或尽量少语言的考核方式,同时可以将考核内容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逐一考核,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教师应对孩子正确的行为予以及时准确的强化。
孤独症儿童识别图像的准确率基本是上升的,这和主试及时准确的强化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同时又要在正确的时候强化,即要形成很多正确的强化行为链,比如教孤独症儿童理解“谢谢”的意思,不断反复这一个词或者一个行为情景的识记理解,最终帮助儿童学会在正确的时候有正确的表达。同时,训练其他内容时,又要有其他不同情境的反复不断强化,这些不同的训练内容之间不能有太大的交叉和影响,即训练内容本身的相似度不能太高,以避免孤独症儿童难以清晰区分,记忆产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