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之研究
二、研究目的
根据上述的研究动机,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沟通功能。
(二)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和语言能力之关系。
(三)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和语言能力之关系。
三、名词释义
(一)自闭症儿童
系经公、私立医院鉴定为自闭症,目前于国小就读,有主动口语表达能力,并有仿说、不停问问题或隐喻式语言等任一种非惯例式口语行为的儿童。
(二)非惯例性口语行为
1.仿说:与谈话者结束一段谈话后,一分钟之内立即跟随的模仿说话,包括和之前的谈话内容一模一样,或只有部分相同的口语。
2.隐喻式语言:或称为怪异式语言,是由个案自己主动说出,内容以单字或语词所组成,对个案本身有特定意义,但其它人却无法理解的口语。
3.不停的问问题:个案主动、不断地向他人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时机并不恰当或是受试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
(三)沟通功能
系指儿童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口语行为,用来影响他人而能达成其目的。本研究所指的沟通功能系根据Prizant与Duchan(1981)、Wetherby 与 Prutting(1984)、Wetherby 等(1989)提出的沟通功能加以综合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十三小项沟通功能:
1.规范行为(behavior regulation) :为获得或限制环境的目的而做出规范他人行为的口语。包括(1)要求物品(2)要求活动(3)抗议拒绝。
2.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为了亲密的目的做出吸引、持续他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包括(1)维持互动(2)肯定(3)致敬欢迎(4)放声思考(5)要求允许(6)要求协助(7)寻求注意等。
3.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为分享注意某物体或事件而做出引导他人注意的行为。包括(1)要求讯息(2)描述(3)表达情绪等。
(四)功能评量
本研究所指的功能评量,系指一个完整收集数据的过程;包括利用晤谈、直接观察等方法,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与发生行为的情境关系,特别是存在于情境、行为前事事件、目标行为及行为后事结果之间的关系。
文献探讨
一、自闭症儿童之沟通发展与特质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同侪有明显迟缓与异常的现象,且其语言与沟通方面的缺陷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林宝贵,曹纯琼,民85)。虽然有一半左右的自闭症者能发展出有用的语言,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口语并不是其主要表达方式,所以需要注意其沟通的各种型式(Lord & Paul, 1997)。
简单归纳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如下:1.一至二岁时,会利用单词来表达规范行为、社会互动及共同注意力的沟通功能;2.二至三岁时,会出现仿说、代名词反转、不断使用问句、隐喻式语言等口语行为和表达个人性、讯息性的沟通功能;3.三至四岁时会陈述事件、描述或评论等。有口语的自闭症儿童虽会有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但也大都依寻前述一般儿童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是,普通儿童的口语沟通是循序渐进的,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具备和进步,但自闭症儿童却在某些语言特质上因出现时间较一般儿童晚或持续时间较一般儿童长,造成偏异现象。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即为其代表。
一般儿童仿说的盛行年龄大概为两岁至两岁半之间,且会随着生理年龄的成长而逐渐消失;但自闭症儿童除了出现的时间较晚外,并持续到学龄阶段;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亦是同样的情形。学龄期的普通儿童使用精致化的用语及语句和他人进行沟通,而自闭症儿童却依然使用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等沟通方式,不但造成其口语表达效果大打则扣,更影响他人对其口语的理解程度及沟通意愿。不仅如此,相较于一般儿童,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功能仍以规范行为为主,但社会互动及共同注意力的出现频率却较低。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国小阶段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