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文摘

自闭症儿童、一般儿童及智障儿童表征性游戏能力之研究

作者: 更新时间:2005-03-01 点击数: 百度一下

三、自闭症儿童表征性游戏的发展
以Piaget(1962)的理论而言,一般儿童约自18个月大时开始表征性游戏;Wing等人(1977)的研究也发现,不管是自闭症组或是智障组,语言理解年龄在20个月以下者,均无法表现出表征性游戏,影响所及,后人有关自闭症儿童表征性游戏的研究,也尽量加上心理年龄或语言年龄配对的对照组,或设法控制样本在口语理解年龄20个月以上。
Wing等人(1977)以生理年龄5至14岁的12名自闭症和47名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自闭症组中有8人没有任何游戏行为,4人有仪式化行为,无人出现表征性游戏;但智障组却有41名可以表征性游戏。Wing在1978年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31名自闭症儿童中有3人没有任何游戏行为,27个人有仪式化行为,只有1人可以表征性游戏,但智障组却全数均能表征性游戏。显示出自闭症儿童在表征性游戏上的重大缺陷。但这两个研究没有严格控制对照组的条件进行一对一配对,对于结果之解释,应该持保留之态度。Doherty及Rosenfeld(1984)的研究,就较严谨控制对照组,7名自闭症儿童及8名语障儿童,语言年龄都在63个月,透过自由游戏时的观察及对家长的晤谈,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观察时只有1人能表征性游戏(但家长晤谈均表示缺乏表征性游戏),而语障组儿童则全数均能表征性游戏,研究者因此主张表征性游戏是分辨自闭症儿童与语障儿童的最重要关键。
Mundy等人(1986)的研究更严谨,以心理年龄25.7月将正常儿童、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一对一配对,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功能性游戏及表征性游戏均较对照组有较少的次数及种类,且达显著性差异水平。
综上所述,研究者均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自发性的表征性游戏的发展上有落后及偏异的现象,甚至无法发展出来。
四、自闭症儿童在引发情境下表征性游戏的相关研究
    1980年代之后(尤其在1990年代),有不少研究比较自闭症儿童在引发情境及自由游戏时表征性游戏的表现,且一致地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引发情境下的表征性游戏,优于自由游戏时表征性游戏的表现(Charman et al., 1997;Jarrold et al., 1996;Lewis & Boucher, 1988;1995;Riquet et al., 1981),且这些研究均以物品替代代表表征性游戏。这样的结果令人振奋,透过适当的引发,自闭症儿童物品替代游戏能力是可以被提升、促进的。有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结构化情境下自闭症儿童与智障儿童物品替代游戏的差异,试图更仔细分析促进游戏表现的因素(Charman & Baron-Cohen, 1997);也有的研究者设计结构化的游戏方案(Meyer et al., 1987;Stahmer, 1995;Thorp et al., 1995;Wolfberg, 1994),更直接证明自闭症儿童的表征性游戏缺陷,是可以经由教导而改善的。
研究者比较引发游戏时所使用之策略,可发现有三种引发类型:1.先口语指令(direction)再口语提示(verbal prompt)(Jarrold et al.,1996;Lewis & Boucher,1988;1995)。2.先口语指令再示范(Riquet et al.,1981)。3.先口语指令,其次  口语提示,再示范(Charman & Baron—Cohen, 1997;Charman et al, 1997;Sigman & Ungerer,1984)。
而上述的引发策略中,口语指令利用到主动提示重点的原则,口语提示还加上了组织周围刺激,但它用的是听觉口语线索来提示儿童如何将这些玩具有意义的组织起来。视觉提示(visual prompt)是未曾被采用但值得尝试的。许多自闭症者是视觉型学习者,视觉提示应是对他们有利的。示范是口语线索加上视觉线索,更高度结构化组织玩具和动作,因此有人将之列为教导,不只是引发(Lewis & Boucher, 1988;1995;Sigman & Ungerer. 1984),而它和模仿的关系密切。
上述研究有待澄清之处包括:
(一)研究的样本
有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和对照组一样好,这类研究的自闭症组样本的语言理解年龄都在46个月以上。相对的,样本心理年龄24个月(Sigman & Ungerer, 1984)或30个月(Riquet et al., 1981)的研究,自闭症组之表现就比不上对照组。那么在这中间(语言理解年龄31-45个月大)的样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研究的设计
上述研究引发自闭症儿童表征性游戏者,所使用之策略均不同,但未从自闭症儿童心理特质角度解释选用该项策略之原因。且未先以自由游戏剔除已会表征性游戏者,难以证明受试是经由引发而表现,不是本来就已能表现者。
因此,本研究拟对上述研究未澄清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文献上仍付诸阙如的语言年龄31至45个月间的最前半年,也就是31~36个月(迁就选样工具而调整为30-35个月)的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在引发情境下表现出表征性游戏。并在引发游戏前设计五分钟之自由游戏以剔除已能表现者。此外,比较一般研究常用的口语提示和结构性教学常用的视觉提示等策略,何者较能引发自闭症儿童的表征性游戏?并以同语言年龄的一般儿童与智障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其间之差异。

加入收藏
Tag: 研究 儿童 能力 游戏
上一篇:随机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沟通行为效果之研究(四)
下一篇: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之研究(四)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五大原则
  • “神童”竟是孤独症患者
  • 自闭症的治疗
  • 一个孤独症儿童的求学故事
  • 自闭症孩子易受欺凌?
  • 心灵的孤独之旅~浅谈自闭症
  • 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右脑开发
  • 成年肯纳症者社区生活模式(中)
  • 自闭症儿童之教育与辅导(6)
  • 「对自闭儿施以打骂教育」的看法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