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干预国家攻关项目启动
“十个孩子里面,就会有一两个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进行干预,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昨天上午,“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模式研究”在杭州启动,记者从会上得知,儿童心理行为障碍这几年不断上升,建立有效的干预模式已迫在眉睫。
“问题”儿童逐年上升
9岁的小明明见到人便主动打招呼,还经常帮助同学。但让老师和父母头痛的是,上课时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找人说话就是做小动作,甚至会离开座位,还经常丢三落四,为此没少挨批评。但不管耐心讲道理还是严厉呵斥,没几天他又是老方一帖。后来父母带他到市七医院找儿童心理专家咨询,发现罪魁祸首是多动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小明的行为表现有了极大改观,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这样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其实挺多,但能来找我们看的极少。”据市七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专家介绍,他们曾在1997年做过一项研究课题,在对本市1200例4—16岁儿童调查后,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高达15.7%,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几个方面出现问题。“七八年过去了,现在这一数字肯定又高了很多”。
心理健康影响终生
市七医院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国内权威部门的佐证。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博导王玉凤教授,是国内研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领头人,也是昨天启动的这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课题负责人。据王教授介绍,他们以北京中关村儿童为主进行了多年跟踪,研究表明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2年超过了18%,“上升得相当快,而且越发达的地区问题会越突出,这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孩子学习压力不断增大有关”。
据专家介绍,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虽然有些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但相当一部分却会延续至青年甚至成年期,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而且,儿童期过多的批评和压力,学业的不理想,“问题少年”的帽子,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其中一些人会走向歪路,如吸烟、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
有效干预是必经之路
孩子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在还太少。
王教授介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强,发生行为问题后矫正的潜能远大于成人,而且诊断和干预的越早,效果越好,因此早期的有效干预,是儿童行为问题研究的最重要方向,这也是国家启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模式研究”课题的目的。该课题将通过对不同人群行为问题干预模式的探索,摸索出一整套适合国情、疗效好、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规范化干预模式,继而在全国推广。“争取到2005年,遏止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到2010年,将总患病率降低到12%水平”。
据了解,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对问题儿童和障碍儿童有效干预的同时,今后还将通过生活技能教育等形式,针对正常儿童展开干预,并对孩子的父母进行培训。另外,由于杭州的精神卫生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例,有着良好的基础,政府又极为重视和支持,该课题的启动仪式不仅放在杭州,6个子课题中的3个,也都交给了市七医院来完成。
(通讯员吕雅英记者许静凯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