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
一、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般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孤独症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具有学习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进就业及社会服务能力。
1. 锻炼身心,充实生活经验,发展健全人格,以提升个人及家庭生活适应能力
2. 了解社区环境,适应社会变化,扩展人际关系,以培养学校及社区生活适应能力。
3. 认识职业,培养职业道德,增强工作时应具备的体力,建立工作技能,以增进就业及社会服务能力。
二、孤独症职业教育的原则
(一)个别化原则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的一种理想目标,更是特殊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原则,每位特殊学生依据个别评量结果,在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中,接受适合其需要与能力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与能力状况,编写个别化教学计划,弹性运用教材及教法,教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教学一段时间后,再检核是否达成先前所设定的各项目标;如果没完成,则调整目标与学习过程再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先评量学生能力,找出起点行为,然后再参考本课程纲要,设计适合其个别学习的内容。
(二)社会适应原则
传统的职业训练是以扩大市场需求及学校现有的设备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而孤独症的课程必须与社会、社区的资源使用、休闲生活的安排等环境相结合,以帮助学生能将学习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职业教育的后阶段,要更加注重社区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与孤独症学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问题。同时,还要为孤独症学生通过改善环境,使用辅具,提供支持来提高他们的适应性,降低和弥补缺陷可能造成的影响,帮助实现其正常的功能。
(三)一般职业教育训练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不可能在某个岗位上一蹴终生,而需要面对职种变化的考验,因此,要避免仅就某一种职业进行技能训练。
(四)功能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学习的知识尽快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学习课程要以务实为导向,针对学生学习特性,配合学生独立生活技能的学习,依据学生职业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工作人格等三大领域进行学习。与一般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更应具有功能性。当孤独症学生身心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并趋于成熟,发展逐步减缓,教育的发展性也应减弱,所学的内容应更加具有功能性,直接面对成人期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还要面临如何选择、适应职业这一问题。
(五)统整性原则
为避免学生的学习太过于琐碎,对孤独症的内容安排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并强调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生活经验的目的。
(六)实践性原则
根据生态评量、家长期望、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能力、社区所能提供的支援,及学生目前与未来所需养成的生活技能,拟订多项重点活动。安排其教学先后顺序,并进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各种生活适应能力。
二、孤独症职业教育的实施
(一)、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采取个别化的教育。
个别化的教育就是在目标化基础上,课程本位评量技术,将功能性目标、长短期目标赋予课程检核的功能,把课程与教育诊断结合起来,这种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课程纲要、课程评估和课程记录表及侧面图。
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纲要主要有“工作人格、社区独立生活技能和职业能力”三个领域[参考台湾],每个领域分为数量不等的小项,工作人格(34项)、社区独立生活技能(30项)、职业能力(68项)。
根据课程纲要,结合本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功能性目标为依据发展出课程评估表,如:职业能力领域中“工作姿势”一部分
孤独症儿童职业教育个别化评估——职业能力
序号评量目标评估
2职业能力
2.1工作姿势 — 站立
2.1.1能持续站着完成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2能维持站立不动的姿势 (在要求的时间内)
2.1.3能在摇晃的地面站着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4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站着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5能独脚站立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2工作姿势 — 走动
2.2.1能持续来回走动工作 (平坦地上)
2.2.2能持续来回走动工作 (不平坦地上)
2.2.3能于走动时避开障碍物 (绕过)
2.2.4能从低处到高处来回走动工作
2.2.5能倒着向后走
2.3工作姿势 — 跑
2.3.1能于平坦地面上连续跑
2.3.2能于不平坦地面上连续跑
2.3.3能由低处向高处跑
2.3.4能由高处向低处跑
2.3.5于跑时避开障碍物
2.3.6向后倒着跑
2.4工作姿势 — 跨 (跳)
2.4.1能跨过障碍物
利用评估表中三级目标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评量(三级目标如2.1.1 2.2.1等),评量标准是:
0分:不能完成
1分:需要大量协助(包括口头协助和身体协助),才能完成
2分:需要少量协助(只须口头协助)就能完成
3分:能独立完成
把学生的三级目标评量出等级后,利用汇总分数的形式,把二级目标(如2.1 2.2 2.3等)、一级目标(2及职业能力)的分数计算出来,体现到侧面图上,再分析学生的情况,制订IEP时,可把如下内容作为依据:
1、综合侧面图:作为撰拟长期目标的依据。
2、工作人格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
3、职业能力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
4、社区独立生活技能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
5、各项检核表的评量记录等级: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的详细情况。
(二)、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孤独症职业教育是个别化的,每个孤独症学生都是以目标的形式来设置的课程,在实施时是把每个孩子的不同目标融入到各种具体课程中来。其课程形态是“目标-教材-教学指导-评量”,如下表:
教学目标分科情况 姓名 xxx 第( 1 )页
(表格略)
由班主任老师为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目标,把所有目标都列出来,由所有职业训练的老师一起研讨,然后,根据目标的情况由不同的老师来实施,有些目标不只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实施,而需在几个科目中,由不同教师来实施,有一些目标还需家长来实施完成。
三、孤独症职业教育的流程
1、利用评量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诊断。
2、根据诊断结果拟订个别教育计划。
3、实施教育计划。
4、再进行教育评量。
5、修正教育目标。
四、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建议
1、家长要改变旧的职业教育的观点。
职业教育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作为我教育制度的称谓,这种概念具有综合性,它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其对象既有思想态度和技能性的,又有技术性的。第二个层次的概念,则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而职业教育又分为一般职业教育和特定职业教育,家长不要只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学哪些技能,而忽略学生从工作人格,社区独立生活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因为,学生学某个固定的技能不会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存在工作持久性差,劳动的持久性和主动性不高,社会适应性差,缺乏工作的目的性等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家长老师多考虑的。
2、要从小进行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
根据生涯发展的观点,要培养孤独症学生能自我安排生活,而不需要他人安排,必须注重下列生活发展阶段的任务:
(1)生涯觉知:
本阶段开始于幼儿园或小学至六年级左右,强调劳动态度,一般常识以及自我认识三个方面,学生在此阶段学习、认识工作种类、工作内容、工作的原因及职业发展与自身需要的关系。
(2)生涯探索:
本阶段起始于7至9年级,学生开始更仔细地探索与工作有关的独特能力与需要,非职业性的兴趣,以及其他重要活动。这时,学校、社区、家庭应为本阶段的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3)生涯准备:
此阶段紧接于生涯探索之后,在高中(职训)时期特别重视,强调担任学生、工人、家庭工作人员及从事非职业性活动等不同角色有关的技能发展。因此,生涯准备阶段涉及的不止是职业训练,还包涵更广的范围。
(4)生涯同化:
此阶段是学生被聘用以及预期可向一般成人过独立生活的时期。如他们能对家庭有所贡献,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以及参与社区生活等。同时因为新要求的产生,许多学生将需要一些特殊的支持服务,及更进一步的教育与训练。
3、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安排适量的工作。
由于每个孩子特点不同,工作情况及工作能力也不同,所以家长要根据学生
的特点安排工作要适量。对于学生工作时缺乏适应性,不知道自己这件工作干完后还会干些什么,有时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安排。首先要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其次,要考虑学生对工作是否能够完成;第三,要考虑学生当时的情绪来安排工作。
4、提高孤独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孤独症在生活上依赖比较强,而家长或其他人也因他的缺陷,认为他无法做一些事,所以许多事情都有是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动机就会减低,不愿意干一些工作,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很强的竞争,所以学生感到有压力,就会失去工作的兴趣。
由于孤独症学生的挫折忍受力较差,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能够接受批评,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家长、老师用正强化来强化他,如果让他承受困难就会闹情绪、发脾气,所以要从小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挫折忍受力,来提高独立第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