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的矫正
从 1896 年开始,矫正学习障碍的研究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把学习困难学生单独编班、编校进行专门矫治;第二阶段在专门矫治为主的同时,让这些学生定期回到正常学校中去;第三阶段让学生回归到主流学校,定期到专门矫治机构进行矫治。
各时期有代表性的矫正研究成果如下:
( 1 )美国学者罗伯特、威廉特于 1967 年发表专著《学习障碍的矫正》,对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极大。他们从儿童的大肌肉运动、感觉动作统合、知觉——动作技能、社会性技能等方面训练入手,编制了一套学习障碍矫正训练教程。
( 2 )美国南加州大学珍·爱尔丝博士 1969 年提出用感觉统合训练矫治儿童学习障碍行为的观点,并且提出预防和改善的办法。主要教具是小滑板、大笼球、旋转浴盆。
( 3 )台湾中华学习障碍协会理事长刘弘白博士( 1989 )主张逐步训练方向感、韵律感、平衡感、速度感和轻重力量的作用能力、协调能力、松懈能力,训练听语能力、视知觉能力,进而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基本学习能力。
( 4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补救措施的做法。经一年实验,实验班的成绩大幅度提高。
( 6 )北京市教科所梁威提出的矫治措施是:使用数学学习反思卡、分层测试卡,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产生正迁移的条件,矫治学生的学习障碍;解决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 7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心理研究所杨重明、陈学峰、赖灿成等人( 1993--1995 )承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子课题“儿童学习障碍的矫正”的研究,编制了 CNCC 儿童学习障碍矫正训练教程”,成立了学习障碍儿童的专门矫治机构。
以上研究者无论是在校外进行学习障碍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运动训练,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障碍的矫治,都是对矫正研究的探索,各有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