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的好
这学期班上被新安置了四名幼儿,连同上学年度留下来的孩子,就有八名孩子,其中有一名中班的小强,已经能陈述完整的句型,但行为却是我们完全不能掌控的小男孩。
孩子进入班上,我们透过和家长的晤谈后,发现父母本身的知识水平确实有限,且以往总是会因为无法处理小强的行为问题,而最后仍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所以,很多父母的教养模式,仍需要老师提出具体的方法并且而不断的提醒,甚至也需对父母提出一些要求,主要还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而调整父母自己本身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往往会看到父母处理事情的蛛丝马迹,经过更深入的交谈,果然不出所料,孩子的行为模式,经尝试父母的缩影。
小强的行为问题令父母感到困扰,但父母从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当孩子的问题已经使父母无法处理时,自然的安排许多课程,孩子也在医院里接受过许多早期疗育的课程介入,无论是个别的心理课程、音乐治疗、职能治疗等,都已经在入学前接受过医院系统相当多的疗育课程,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且在医生的建议之下每天固定的服药。
小强进班后,是班上语言能力最佳的孩子,但因为小强完全没有肢体上的障碍,每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老师都无法防范小强攻击他人的结果,最后导致总有其它还孩子因为被小强咬、被打或捏的所引发的哭泣叫声,老师在听到孩子的哭泣声后,仔细的询问下,都发现小强就是班级中最大的问题制造者。在几次的事件后,老师开始注意小强的行为,采取紧迫盯人的策略,注意着小强的一举一动,小强的行为绝对不会因为老师的注意而改善,但会因为老师的口头提醒而降低次数。在小强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时,老师请小强坐在「高高椅」上休息,并看着同伴玩着小强喜欢玩的玩具;当小彦拿着小强最爱的车子,老师会口头的问小彦:「车子好不好玩?你玩得好棒,都没有打人!」老师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小强在被取消某些权利时,能透过视觉观察他人正确的游戏方法,也故意透过赞美的过程,让小强了解到正确的行为是值得被肯定的。
在学校里,由于小强的动作最快,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在特教班实属能力最佳的孩子,老师也开始改变策略,希望透过一些互动的技巧,改善小强的许多小动作。我们邀请普通班的孩子进入班上与小强互动,希望透过同侪间的互动让小强培养轮流、等待、共享的能力,有时候,数个小朋友共同玩一个玩具时,他们之间则必需协调出各种互动的模式,尤其,普通班的孩子都比小强的能力为佳,小强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必需在同侪之间学习服从与妥协,老师也会是小强的表现,告诉小强:「小强好棒哟,会和小名一起玩玩具,都没有吵架。」
有时候,小强和特教班的同伴进行办家家酒时,由于老师以往的经验,都发现小强会在同伴不顺从自己时即出现打人、咬人的状况,虽时时叮咛,小强仍然控制不住。当一再地提醒却无法奏效时,老师只好转换方式,改以赞美,尽量在小强未出现负面的行为时,以正向的语言模式赞美孩子。当使用玩具后,小强在和同伴一起收拾玩具时,老师随口告诉小强:「小强!你好棒喔,你会和小彦把玩具收好。」当小强吃了一口青菜,老师也随着赞美小强:「哇!小强好厉害,吃了好多的红萝卜和高丽菜,会和小白兔一样,很会跳哟。」当小强能和老师牵着手走路时,也能慢慢的走,老师也随时告诉小强:「你好棒喔,会慢慢走,走得好漂亮。」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小强原伸手要打同伴时,会用另一手抓住想打人的手,再用语言告诉自己:「不可以打人!」老师发现小强的动作,也立即予以增强:「小强好棒!小强没有打人。」当老师发现小强和同伴一起玩玩具时,也告诉小强:「小强好棒!会和小明相亲相爱。」而在小强和老师一起牵手散步时,小强很主动的告诉老师:「要慢慢走,走好漂亮。」老师也伸出大拇指表示肯定。小强为了赢得老师更多的赞美,他在日常生活中只会表现得更好,甚至于对班上脑性麻痹的同伴,也会做出帮他们搬椅子、拿茶杯的小动作,老师也会随时示范:「谢谢小强帮我拿椅子。」等的语言模式。
这一天,我们在操场上荡秋千,当老师告诉小强:「好了哟,我们玩好久了,要进教室了。」小强听话的站起来,跑着要进教室,忽然在爬上阶梯时,因为自己太快速的脚步而跌倒,小强这时转过头,看着老师,并准备哭泣的表情,老师看着小强,并说:「你自己跌倒了,不用哭,好棒!自己站起来,慢慢走,进教室。」小强听听着老师讲话,停顿数秒钟后,不见他哭泣,就继续走回教室了。
带每一个孩子,总是要顺着孩子的毛去「摸顺」,不要一再地制造引发孩子负面情绪反应的情境,对孩子不好,对大人也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