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珠珠
教室里有好几座滚各种大小珠珠的玩具,一早小千和小顺先后的来到学校,就要求老师让他们玩滚珠珠的玩具,老师则在他们的要求下提供不同尺寸的滚珠台。
小千的手脚灵活,动作也快,在班级中常常会出现以小动作攻击同伴的行为;小顺虽然没有情绪问题,口语表达能力也不错,但因为脑性麻痹导致下肢行动不便,身体平衡不佳,所以在行动上一定要提供助行器或扶着教室的桌椅或厨柜行走,如有他人轻轻一碰,小顺则很容易因此而跌倒受伤,所以在教室内,老师经常需引发小顺愿意自己行走的动机,也愿意自己去拿取需要的用品;小顺经常在老师的口头提醒下,学会如何应用周遭的设备,让自己可以扶着并移动身体的位置,也学会如何在移位,保持身体平衡,避免自己在环境中跌倒。
小千虽然没有动作上的问题,但是情绪和行为的问题,常常让老师在处理小千与同伴间的纷争,平常老师的眼神也不敢离开他,深怕小千一个无法控制的小动作伤到其它的孩子,但是这种趁着大人不注意攻击同伴的行为,虽经老师一再的警告与提醒,小千仍然一再的出现,特教班中其它的孩子又不会以语言告诉老师时,老师需随时注意小千的一举一动,以防止小千在班级中忽然的冲动就出手伤及同伴,因此,随时观察小千行为表现在班级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小千通常不管小顺行动受限的问题,即使小顺在缓慢的前进,小千仍然拼命的往其身边冲挤,如果被老师发现,老师当然毫不考虑的把小千拉回来,并好好的训斥一番,当孩子常常出现被老师责备,孩子觉得自己在班级中得不到认同时,就有可能趁着老师不注意时,再以更多的小动作来攻击自己的同伴,因此,小千似乎经常在和老师斗智,每当被老师发现不适当的行为时,却又是表现出一付无辜受害的表情。「处罚」对于一个经常在家庭中被打、被责备的孩子来说,似乎没有改善其行为,反而导致孩子将家庭中的被打模式,重现于小千与同侪互动的经验中。
小顺虽然有语言能力,也开始会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但因为小顺没有攻击性,对于小千的动作和态度,便无法以语言反应,也只是默默承受,突然感受到了,才会以语言告诉老师。老师虽然在处理小顺和小千之间的纷争,但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小千在生活情境中挑衅引发,等到老师处理时,小千概不承认,还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
这一天,小顺来得较早,并开口告诉老师要玩黏土,老师同意后,将整块黏土交给小顺,小顺揉捏着黏土,也用叉子叉着黏土。小千一来到教室,便主动告诉老师:「要玩珠珠。」老师很快的同意,并协助小千在四组滚珠珠的玩具中选择一组自己最喜欢的,小千则挑了一个珠珠较小,但滚动时会发出悦耳声音的滚珠台,不一会儿,坐在一旁的小顺,也跟老师提出自己也要玩珠珠的要求,老师则提供三组让小顺自己选一组,小顺选择一组较大木珠的滚珠台,并开始操作。老师这时走向小千,告诉小千:「千千,小顺走路很容易跌倒,你要帮忙小顺,小顺的珠珠掉了,你帮忙捡好不好?你好棒,会帮忙小顺捡珠珠喔!」小千一边玩着珠子,口中边回答:「好!」转了身,老师再告诉小顺:「小顺!你的珠珠掉了,要请小千帮忙喔,小千帮你捡珠珠,你要记得跟小千说谢谢喔!」小顺也顺口回答:「好!」于是,老师则离开他们身边,让小千和小顺自己玩着珠子。
在一旁观察的老师,发现小顺手拿着珠珠时,一不小心珠珠就掉了,小千忙着照顾自己的滚珠台,也还要忙着帮忙小顺捡拾掉落的珠子,虽然忙碌,小顺也不再抱怨,只是忙着捡拾着自己和小顺掉落的珠子。
没多久,小千的珠子也掉的差不多了,小千这时走向老师,希望老师能帮忙找掉落的珠子,老师先问小千珠子掉落的方向,小千无法清楚说出,但是牵着老师走向橱柜旁边,并指出橱柜下面的空隙,老师问小千:「珠珠跑进去了,是不是?」小千一边点头,一边小声的回答:「是。」老师蹲下来,告诉小千:「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我们去找一根长长的棍子,把珠珠拿出来好不好?」小千再次点头,回答:「好!」老师则转身去拿一根粗长的拐杖,走到厨柜边,发现穿不进去,老师立即对小千说:「哇!怎么办?太大了,放不进去,我们换一根小的好不好?」小千又点头,并回答:「好!」老师换了较扁的长尺,捞出了滚进橱柜下的珠子,小千兴奋的叫了出来,并说:「珠珠跑出来了!」于是小千弯下腰捡拾滚出来的珠子,继续回到座位上,和小顺一边聊天,一边滚着自己手上的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