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自己获取
我们讲一个兰兰的例子。妈妈为她创造各种有利于成长的条件,但兰兰并不积极配合。怎么办呢?兰兰的妈妈想到一个主意。
最近兰兰的妈妈开始了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学校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不够,尤其在孩子们的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励,另外由于家家是独生子,目前居住环境也将家家户户隔离,孩子们之间在课余缺乏相互交流,形只影单,这也是他们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妈妈在周末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活动团体,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请来不同方面的辅导员指导他们活动。
妈妈创办这一活动的起因便是为了帮助兰兰,这一点兰兰也清楚。她十分喜爱参加这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以玩为主,又有一些平时自己玩所不具务条件的内容。但如果妈妈不提她也不会主动要求招集活动,就像这次在奶奶家,她居然会一心一意要看连续剧录相带,而完全没有表现出渴望参加明天的活动的愿望。似乎一定都要有人来请她参加,而决定都在她的取舍之间。
兰兰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好机会,因此她并不珍惜。而参加活动的其他的孩子们却十分踊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妈妈相信如果她对兰兰说第二天有活动,她会来的,但妈妈希望看到更的热情,希望她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用一种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的态度来接受它。
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兰兰意识到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地提供给她的,只有当她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时,她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活动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在上一次聚会中,孩子们对表演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她们穿上漂亮的服装,“白雪公主”“睡美人”在假设的舞台上穿梭往来,有的扮公主,有的扮皇后,有的扮士卫,演得兴高采烈。有的家长提议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故事,充分阅读,然后分派角色,自己写出剧本来,再出演。这样无疑可以促进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妈妈对此十分先赞成,原来她想让兰兰来联系、组织这件事,但现在妈妈有了别的想法。她打电话给另一个小朋友,将此事交给她来组织。她知道兰兰知道此事会“义愤填膺”的,但让她明白好的机会是要去争取,而不会扣门等候。今天如此,将来更是如此。看到这一点,她或许会迈进一步,不再对机会毫无感激之情。
人们对自己珍惜的事情和东西往往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因而获益更多。贫苦而失学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读书,常会有惊人的表现。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聪明,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对于生长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当然不能给他们创造贫穷的环境,让他们经受历练。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理解好的生长环境之可贵。
孩子们知道父母爱他们,愿意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这种认识使孩子有安全感,这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应当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当父母在爱的鼓励下殚精竭虑为孩子创造发展空间时,孩子有责任积极配合,极尽探索,否则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做无效功。
“你是我妈,就该管我,”这句是无可辩驳的,但反过来,孩子也应接受这样的要求:“你是孩子,应当‘服管’”。当然这里的“服管”不应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应是积极的,具有自我思索和判断能力的。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君子,性非异也,善于物也”。给孩子提供机会固然重要,让他懂得机会之珍贵,进而学会主动攫取机会,这样才能为他的成功备好取之不尽的源泉。所领悟的,但是为什么她不能做出努力呢?为什么总要妈妈去推动、督促呢?当妈妈督促时,她常常显露出不耐烦,但一旦妈妈"威胁"不再管她时,又表现出绝不想放弃妈妈的管教呢?
夜阑人静,妈妈一觉醒来,又在想兰兰的事情了。星期六一天已经过去,妈妈暗暗查过兰兰的行踪。她在星期五看电视剧看到很晚,早晨九点多才起床,吃完早饭看了一会儿小说,同祖母打了一会儿羽毛球,就吃午饭,去看电视,然后睡午觉,起来又看电视,吃晚饭,吃了晚饭又看电视。她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加干涉,让她这样看电视看下去,她会不会对电视厌倦,因而转而寻求其它更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呢? "或许她在依赖我同那些懒惰之习抗争?"妈妈忽然有了这个想法。需要妈妈的支持是不错的,但完全依靠在父母身上,不做任何主动的努力,这样父母会感到十分吃力,而对于孩子本身,因为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对于她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一样充满敌意。
对于一个生活条件很好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认为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包括成人的关怀与照顾。孩子很清楚父母希望她能够有一个幸福、有价值、有趣味的人生,并积极努力地为她创造机会时,她并不会自动接过那努力的魔棒,而是将努力推给父母:既然你们是这样希望的,那么你们来努力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自然缺乏主动性,躺倒不动,听凭父母将她抱向目的地,拖得不舒服了还要哭喊抗议。
"我是不是应当让她明白,如果她对我们的努力没有表示出足够的欣赏与珍惜,我们是可以收回努力,任其漂游的?"这个想法在兰兰妈妈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四年级的学生固然还小,但也绝不是混沌无知的,她应当逐渐接过努力的指挥棒,指挥自己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最近兰兰的妈妈开始了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学校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不够,尤其在孩子们的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励,另外由于家家是独生子,目前居住环境也将家家户户隔离,孩子们之间在课余缺乏相互交流,形只影单,这也是他们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妈妈在周末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活动团体,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请来不同方面的辅导员指导他们活动。
妈妈创办这一活动的起因便是为了帮助兰兰,这一点兰兰也清楚。她十分喜爱参加这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以玩为主,又有一些平时自己玩所不具务条件的内容。但如果妈妈不提她也不会主动要求招集活动,就像这次在奶奶家,她居然会一心一意要看连续剧录相带,而完全没有表现出渴望参加明天的活动的愿望。似乎一定都要有人来请她参加,而决定都在她的取舍之间。
兰兰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好机会,因此她并不珍惜。而参加活动的其他的孩子们却十分踊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妈妈相信如果她对兰兰说第二天有活动,她会来的,但妈妈希望看到更的热情,希望她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用一种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的态度来接受它。
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兰兰意识到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地提供给她的,只有当她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时,她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活动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在上一次聚会中,孩子们对表演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她们穿上漂亮的服装,“白雪公主”“睡美人”在假设的舞台上穿梭往来,有的扮公主,有的扮皇后,有的扮士卫,演得兴高采烈。有的家长提议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故事,充分阅读,然后分派角色,自己写出剧本来,再出演。这样无疑可以促进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妈妈对此十分先赞成,原来她想让兰兰来联系、组织这件事,但现在妈妈有了别的想法。她打电话给另一个小朋友,将此事交给她来组织。她知道兰兰知道此事会“义愤填膺”的,但让她明白好的机会是要去争取,而不会扣门等候。今天如此,将来更是如此。看到这一点,她或许会迈进一步,不再对机会毫无感激之情。
人们对自己珍惜的事情和东西往往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因而获益更多。贫苦而失学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读书,常会有惊人的表现。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聪明,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对于生长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当然不能给他们创造贫穷的环境,让他们经受历练。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理解好的生长环境之可贵。
孩子们知道父母爱他们,愿意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这种认识使孩子有安全感,这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应当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当父母在爱的鼓励下殚精竭虑为孩子创造发展空间时,孩子有责任积极配合,极尽探索,否则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做无效功。
“你是我妈,就该管我,”这句是无可辩驳的,但反过来,孩子也应接受这样的要求:“你是孩子,应当‘服管’”。当然这里的“服管”不应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应是积极的,具有自我思索和判断能力的。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君子,性非异也,善于物也”。给孩子提供机会固然重要,让他懂得机会之珍贵,进而学会主动攫取机会,这样才能为他的成功备好取之不尽的源泉。所领悟的,但是为什么她不能做出努力呢?为什么总要妈妈去推动、督促呢?当妈妈督促时,她常常显露出不耐烦,但一旦妈妈"威胁"不再管她时,又表现出绝不想放弃妈妈的管教呢?
夜阑人静,妈妈一觉醒来,又在想兰兰的事情了。星期六一天已经过去,妈妈暗暗查过兰兰的行踪。她在星期五看电视剧看到很晚,早晨九点多才起床,吃完早饭看了一会儿小说,同祖母打了一会儿羽毛球,就吃午饭,去看电视,然后睡午觉,起来又看电视,吃晚饭,吃了晚饭又看电视。她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加干涉,让她这样看电视看下去,她会不会对电视厌倦,因而转而寻求其它更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呢? "或许她在依赖我同那些懒惰之习抗争?"妈妈忽然有了这个想法。需要妈妈的支持是不错的,但完全依靠在父母身上,不做任何主动的努力,这样父母会感到十分吃力,而对于孩子本身,因为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对于她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一样充满敌意。
对于一个生活条件很好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认为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包括成人的关怀与照顾。孩子很清楚父母希望她能够有一个幸福、有价值、有趣味的人生,并积极努力地为她创造机会时,她并不会自动接过那努力的魔棒,而是将努力推给父母:既然你们是这样希望的,那么你们来努力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自然缺乏主动性,躺倒不动,听凭父母将她抱向目的地,拖得不舒服了还要哭喊抗议。
"我是不是应当让她明白,如果她对我们的努力没有表示出足够的欣赏与珍惜,我们是可以收回努力,任其漂游的?"这个想法在兰兰妈妈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四年级的学生固然还小,但也绝不是混沌无知的,她应当逐渐接过努力的指挥棒,指挥自己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