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孤独症儿童的偏食问题
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有偏食的问题。有的偏食非常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孩子固定的行为方式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要加以纠正。通常做法是用喜欢的或非常爱吃的食物作为强化物,要求孤独症儿童吃那些他不太愿意吃的食物。如果孤独症儿童特别喜欢一种食物,我们就找到一种与之相似的食物开始。
但也要特别注意,孤独症儿童的偏食可能与味觉不敏感、嗅觉敏感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可能与在吃饭问题上的过度紧张、不放松有关,可能与某些饭菜柔韧、不好咀嚼、耽误时间让他着急有关,也可能与其他不易察觉的肠胃疾病有关,更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是简单的偏食,纠正时一定要弄清原因,否则可能越纠正越严重。
孤独症儿童一般的训练过程是从怎么把喜欢吃得和不喜欢吃的一块吃开始的,具体步骤如下:
老师和孤独症儿童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在桌子中间放两个非常小的他不爱吃的食物,放一个爱吃的食物靠近老师。第一步:指令“这样做”,用一个手指去碰一下不喜欢的食物,马上给予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强化。第二步:指令“这样做”,拿起食物,然后放回去。强化孤独症儿童喜欢的食物。第三一五步:指令“这样做”,拿起食物在鼻子上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强化孩子喜欢的食物;拿起食物放到嘴唇,然后放回去,持续1—5秒,强化孩子喜欢的食物;拿起食物放到舌头上,然后放回去,强化孩子喜欢的食物;如果孩子拒绝马上回到以前的阶段。第六一七步:指令“这样做”,将一个非常小的食物放到嘴里,示范给孩子看,要求其模仿。当孩子咽下去时,马上强化。孤独症儿童将食物放到嘴里后,要马上示范咀嚼。如果孩子不嚼,试着帮他移动他的嘴。这是行为训练的基本操作。
个案一:纠正孤独症儿童偏食的故事
孤独症儿童小峰,男孩,现年6岁,南方人。小峰对外人很拒绝,除了妈妈以外,谁也不能靠近,还记得认识他的第一天,他坐在教师角落的蹦床上,两只手举到耳朵边,一边转动手腕和手指,嘴里一边发出“哼哼”的声音。老师走到蹦床边,试图想和他说话,还没等老师靠近蹦床,小峰的手转动得更快了,声音也更大了而且更加急促。小峰偏食很严重,只吃开水泡自米饭,水的温度稍微凉一点也不行。水果、蔬菜一律不吃。由于长期严重偏食,皮肤发黄,肤色很暗,经常生病,妈妈很发愁。待他对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情绪有所放松后,我们决定纠正他的偏食。开始时,我们选择和米饭颜色相近的食物——豆腐,我们把豆腐弄碎,藏在米饭下面。如果没有察觉,他也就和米饭一起吃了。如果看见了,他会挑出来。后来豆腐太碎他也挑不过来了,慢慢也适应了。经过一个星期,他开始不拒绝吃豆腐了。接下来,我们把米饭里放一些菜汤。菜汤因为有酱油,颜色较深,他表现出拒绝。我们就放没有酱油的菜汤,然后再一点一点加深颜色。开始,他一看见菜汤的颜色就拒绝吃饭,我们就准备好他最爱吃的虾条,要求他只喝一小口汤,哪怕是舔一下,就给他吃一根虾条。逐渐地他能接受各种菜汤的味道。此时,我们开始加入各种蔬菜,菜花、显角、茄子等,逐渐地孤独症儿童可以吃蔬菜和部分水果了。经过一年的坚持,小峰不仅可以吃米饭、蔬菜,还可以吃北方的面食,如饺子、包子、面条等,人也胖了很多。我们看了都很高兴。
个案二:改变孤独症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的故事
孤独症儿童凯凯今年11岁,长得十分眉清目秀,在培智学校上4年级。他的个头儿比同龄孩子都高,有很少量的主动语言,认识许多常见字词,但不理解词义;穿衣、吃饭、上厕所等都能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里、学校都非常爱发脾气,尖叫、打自己、不听指令、乱下座位,在家里经常受到妈妈的批评,甚至粗暴地打骂,有时周一上学来校身上带伤,但他从来不提挨打的事,老师问也说没有。有轻微偏食行为,中午开始出现扔饭行为。观察发现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剐发下盒饭,不打开先闻闻,等同学都打开了,他才看着老师,要老师帮他打开,打开后不久就开始第一次扔饭,意思是看见了不爱吃的,把不爱吃的扔出一些,主要是乱扔到桌上;然后开始吃几口,过一会儿开始第二次扔饭,因为看到有同学吃完,下位子打闹了,他既着急又烦,觉得饭还是多,扔几勺后又开始吃几口;再后是第三次扔饭,这次是看到他下课最爱找的孤独症同学也吃完了,他再一次着急、厌烦起来,想把饭全扔了,并用勺用力敲击盘子。
经过观察发现了这几次扔饭都是有原因的,一味帮他收拾残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老师分析了凯凯情绪不好与他妈妈生气后打他有密切关系,也与他本身固有的情绪问题有关,到学校来就开始发泄。老师一边找他妈妈聊天,让他妈妈说说心中的苦恼,一边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一些应对措施,果然十分有效。首先,在开始发饭后不久就主动帮他打开饭盒,拨出一部分饭菜,不爱吃的菜多拨一点,但也留一少部分,爱吃的多留些,当他吃了一会儿后就再给他添饭菜一次;有同学吃完后就马上安慰他不着急,并让个别吃完的同学远离他、到别处活动,同时给他最爱找的孤独症儿童盛一碗汤或粥,并告诉他边吃饭边喝汤或吃完饭再喝汤,这是再次安慰凯凯,不着急、对面同学没喝汤呢,因凯凯很爱喝汤,因此要在吃完饭后再端给他,这时尽管他已经情绪波动,但看到爱喝的汤就不会发作了。
总之,孤独症儿童看似怪异、捣乱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特定意义,一定先找原因再采取措施。本个案若不解决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教育态度问题,其情绪问题将始终存在,并会泛化到很多场合。我们的行为调整往往只要耐心观察、了解深层原因、排好顺序因势利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