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补锌排铅都不顶用 啃手指可能是孩子有心病
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啃手指的毛病,他们在给孩子补锌、排铅后却发现都不顶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啃手指?杭州市七医院的心理专家解释,孩子啃手指很可能是焦虑心理在作怪。
白净男孩十指光秃秃
“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昨天上午,在市七医院的心理咨询室,一位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一边诉说,一边拽过男孩的一只手。“还有那只手!”在母亲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缩缩极不情愿地将另一只手也松开。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糙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母亲继续在抱怨:“医生,为了这孩子,我连工作都辞了。什么办法都用过,补锌、排铅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都没用,而且越来越糟……”
接受咨询的市七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晓华详细地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后,发现男孩存在社交恐惧,并伴有自卑、轻度的情绪低落等问题,对母亲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经过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原来男孩的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能和妻儿交流。
“很明显,这是个心病的典范,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的反映,也称为情绪障碍。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反而给他补锌排铅,根本没什么用。”朱主任告诉记者。
啃手指反映情绪障碍
据了解,每天由父母陪着前来该中心咨询的中小学生中,啃手指问题占了一半,以小学生居多,而且与以往相比出现上升趋势。市七医院院长赵国秋分析认为,严重的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的实质。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获得安慰。
赵院长说,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家长们往往关注孩子的吃穿住行以及学习成绩,却极大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如上述案例中的男孩,在“手指问题”的背后,是孩子对社交的恐惧和渴望,是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控制和保护,是家庭功能的障碍。对待孩子的“手指问题”,必须要全面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状况,消除诱因,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孩子咬手指切忌打骂
市七医院的心理专家建议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反复出现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等行为,不妨先想一想孩子近期是否遭遇了什么变故和困难,是否有紧张和担忧?选择恰当的时机耐心地沟通,和善的态度、轻柔的语言往往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斥责打骂威吓,避免对这些行为的过度关注。对于偶尔出现的这类行为,更不必大惊小怪,适当的劝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