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情绪障碍不可忽视
新华报业网讯 小张夫妇是南京某公司的技术人员,女儿放在外地的爷爷奶奶家上小学二年级,一放暑假,他们就把孩子接到南京,可孩子总是提不起精神,有时还无端恐惧,常说头痛或肚子痛,可到医院又查不出什么病。后来,有一位心理卫生专家说,孩子可能是“分离性焦虑症”,让他们把爷爷奶奶接来,再做一些治疗,果然,女儿一看到爷爷奶奶,病就好了。
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卫生科主任张宁说,近来,像这种儿童情绪障碍的病例并不少见,儿童情绪障碍的全称叫“特发于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尽管表现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主要与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应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当等有关,患儿往往自身感到痛苦,并影响其的社会适应。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其中一种。
据张宁介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表现为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和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女孩多见。
专家还介绍说,现在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出现了一种“儿童广泛性焦虑症”,这些孩子对自己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地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多日。
但是,专家也提醒说,紧张焦虑在儿童中是极普遍现象,它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儿童与朝夕相处的人分离时,这种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和持久或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对孩子的紧张和焦虑,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
对儿童焦虑症,张宁说,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同时,家长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家长要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父母要减少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允许孩子更加独立自主。
此外,焦虑情绪可以传播,因此对有焦虑个性倾向的父母,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本身的个性弱点及对患儿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