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学生心理贫困
新学年即将开始,又一批新生即将跨入大学校门,贫困生入学问题再度为社会所关注。许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甚至一些普通公民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种种资助为贫困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然而,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
在莆田学院就读的梁某,曾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上大学之前,头脑中编织了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画面。然而,在进了大学之后,他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本成绩优异的他,现在常常无故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期末考试也频频亮红灯。老师了解到他家境比较贫寒,就建议他申请特困生补助,却被他断然拒绝。
在对贫困学生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市心理咨询学会会长刘文照指出,如果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原因何在?刘文照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烦恼。
三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折,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刘文照认为,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同时,贫困学生必须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必须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