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亲情 塑造人格 发展智力 睡前抽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讲个故事
听着爸妈讲的故事入睡,这是孩子的一大幸事。然而,日趋繁重的社会压力,已让忙碌的年轻父母慢慢淡忘了这份责任,孩子伴着故事入睡的愿望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前天,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举办的“寻找失落的童话,放飞孩子的童年”的公益活动上,幼教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昌急切的想跟家长们说:再忙,也要抽个半个小时,给孩子讲个故事,因为这在孩子的成长中很重要。
陈主任说,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着幼儿。通过听故事,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们的人格发展。当孩子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会全神贯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情弱者,憎恨恶者。受到感染的孩子们会渐渐懂得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树立见义勇为、惩奸除恶的价值观念的萌芽。
然而现在,日趋繁重的社会压力,给孩子讲故事的观念已经随着蓬勃发展的“快餐”文化而逐渐消失了;“隔代”扶养的流行,将方言带入了故事叙述中;而聘用保姆带养,更是把本来栩栩如生的故事变得像照本宣科一样枯燥。保姆的文化层次以及对故事的理解都是比较浅的,除非家长时常对保姆提要求,或者加以训练。不然,就失去了故事教育的真正意义……故事教育的一个又一个误区,使得孩子伴着故事入睡的愿望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
作为家长,应该自己拿出时间来训练孩子,包括讲故事以及和孩子的日常沟通。每天最好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和孩子聊聊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给孩子讲讲有趣的故事。当然,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值得家长们关注,那就是不少父亲认为讲故事是妈妈的事情,跟父亲无关。“其实,父亲和母亲讲故事的侧重点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母亲在讲故事时流露最多的是情感,而父亲则讲得更形象,更能体现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是父母双方不能替代的。”
你应该这样给孩子讲故事
父母在讲故事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念故事书,而是应该先把书读懂,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遇到孩子不懂的地方,还需要有适当的讲解。要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在故事的选取上花些工夫,故事的内容要略高于孩子的接受能力,让他觉得“跳一跳就能够到”。够不到的时候要多帮孩子,一旦孩子能够到了就要马上放手让他自己去体会。
刚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时,他可能一会儿要听这个,一会儿要听那个;一会儿要玩汽车,一会儿又想听歌曲,使得家长们无所适从。其实,孩子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而对事物的认识不够,生疏的事物不足以引起他的兴趣。因此,讲故事要从他熟悉的事物开始,简单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语气动作就能深深地吸引他。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东西多了,理解能力强了,再慢慢增加故事中涉及的事物、人以及情节。
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故事。孩子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家长们就可以适时地利用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接受社会化教育。据陈教授分析,幼儿社会化教育含义很广,包括了跟别人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分享、遵守社会规则、懂得交流合作等等。幼儿的社会化教育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比如,要训练1—2岁的孩子具有独立性,要听话,学会控制自己等。如果能将幼儿社会化教育和讲故事联系起来,更能引导孩子建立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性格。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能教小朋友认真吃饭,爱惜粮食;《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其实,教育提示只要故事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行了,如:小朋友要像小公鸡一样认真学习,做事情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