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干预束缚性格发育
“你们家强强很乖、很听话、像女孩一样斯文”,不少家长以为这是夸孩子,还暗自窃喜。其实男孩不像男孩样,家庭教养可能亮了红灯。
虽然没有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男性普遍有女性化倾向,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印象和感觉。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专家静进说,从接触众多的大学生、青少年儿童过程中,也感觉有些男孩子有“阳刚气不足,阴柔味有余”的倾向。在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儿童期的性别认识障碍”的患儿也不少,男孩到了青春期还觉得自己是女孩,比较极端的最后为发展为女性化甚至异性癖。
过度干预是主要原因
虽然人的行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性格特征出现明显分化,男孩具有攻击性、冒险性、侵犯性等特征,但是在幼儿时期,环境因素亦不可忽视,其中过度干预则是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与女性接触多
在一个家庭中独身子女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等。在家庭交往中,女性相对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的生活上,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孩子接触的时候都要比男性多。
而儿童时期的行为基本上是模仿。在家庭中,妈妈、姥姥,幼儿园女老师,儿童所模仿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女性的话,男孩子在行为特征上有可能表现为斯文、爱干净等。所以,在周边提供教养指令中都是女性,则男孩子也有可能表现为女性行为特征。
原因之二: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在家庭中比较普遍,在独身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免不了养育者过分的关注、干预,这个干预中有很多“不能、不准、不行”。一个孩子在在众多“大人”的包围下,无论是温柔的也好、严厉的也罢,总是有很多约束,“不准在地上捡东西吃,不能在地上爬,不能打小妹妹,不能一个人跑出去”等等,这种过度干预的养育环境中孩子无所适从,行为上表现的优柔寡断,这也是出于我们习惯认为的女性性格特征。
父母亲要学会理性关爱
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静进教授认为,良好的女性特征得到社会的推崇,如关心人、体贴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征,即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进取心等在男性性格中必不可少。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家庭教养中给予孩子理性关爱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首先,静进教授认为,现在的父母亲普遍缺乏理性的关爱。由于父母工作紧张,常常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去了幼儿园,等到晚上才接回来,一整天见不到,就觉得给孩子的关爱不够,才出现盲目的极端关注。比如孩子一回家,妈妈一双眼就盯上了,不厌其烦地问孩子,“幼儿园表现好吗?中午睡觉了吗?和小朋友打架了吗?诸如此类的过度关注的话题多了,让孩子无所适从,导致儿童生活在经常期盼妈妈评价的环境中,回家后一定要看妈妈的脸色,听妈妈的评价,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容易优柔寡断。”
第二,妈妈在晚上不要和男孩有过度亲昵的接触行为。比如在孩子4-5岁时,妈妈还与孩子一起睡觉、洗澡,其实这些事情可以由爸爸来做。
第三,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性别特征常常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分化出来。有句话叫做“男孩放着养,女孩宠着养”,男孩子喜欢从事探索性的活动,父母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以平行、平等的形式,给孩子更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就应让他通过操作、玩法,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女孩子则可更多看书、听故事、猜谜语等相对安静的活动。
另外,建议幼儿园、小学可以配备更多的男老师,这样儿童就不只是在幼儿园里跳跳舞、听听音乐、看电视、听故事等,也可以有男性的运动,户外的攀爬、草地上踢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