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样的“心理扶贫”
一群计生干部经过培训后,通过定期见面和不定期电话联系,陪单亲孩子聊天,受到众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欢迎。可投资300多万元打造、拥有数十位专家资源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半年,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应有利用。
问题究竟出在哪?如何利用这些专家资源帮助那些需要“心理扶贫”或“心理治疗”的孩子呢?
孩子们流泪叫她们“聊天妈妈”
计生干部任职“聊天妈妈”
和往年一样,在今年的“关爱女孩”活动中,汉阳区计生委又去贫困家庭慰问,送些礼品。
“虽然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但感觉流于形式。”该区计生委副主任郭良顺介绍,一次,计生干部和单亲孩子聊天时,发现单亲家庭女孩缺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缺少亲情的关爱。
“孩子缺少亲情,这是我们送一点慰问品解决不了的。”郭良顺说,受到启发的计生干部们开始组织女同志成立了一个心理咨询小组,并与中国心理咨询网的心理咨询师们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培训,上岗任务就是专门陪社区内的单亲孩子聊天。
郭良顺介绍,首期心理咨询小组共13人,“这些女同志许多已有孩子,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们像妈妈一样,陪单亲孩子聊天,帮孩子解心结,孩子们亲切地叫她们‘聊天妈妈’”。
“聊天妈妈”帮孩子脱网瘾
15岁的小倩家住汉阳区翠微街,爸爸患有精神病,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父女俩靠低保及社区、学校的帮助维持生活。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小倩变得孤独自闭,迷上了网络,有时甚至拿社区给的钱去上网。
“关爱女孩行动”中,小倩曾对计生干部说:“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我都可以克服,但很多同学都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不愿跟我玩。我也不想理他们,觉得很孤独,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有钱的时候就想上网跟人聊天。”
小倩的话给计生干部们带来极大震动,小姑娘对寂寞的恐惧、对沟通的渴望、对家庭的敏感及自卑让大家意识到:这些正在成长中的特殊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
社区“聊天妈妈”陈立娟和小倩建立起联系,一有时间就同她交流,用母爱化解小倩心灵的结。渐渐的,小倩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也不再沉迷上网了。现在,小倩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更好了。
郭良顺介绍,“聊天妈妈”陈立娟自己的孩子也在读书,为帮助社区里小倩这样的单亲孩子,她把这些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现在孩子看到她们就流着眼泪喊妈妈”。
“聊天妈妈”带出活泼小女孩
因为“聊天妈妈”的“心理扶贫”,一些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变得活泼可爱了。“十一”前,记者来到汉阳晴川、铁桥等几个社区,亲眼目睹了“聊天妈妈”和孩子沟通的感人场面。
家住汉阳晴川街的小莹今年读小学六年级,2岁时爸爸患胃癌去世,后来妈妈因精神分裂离家出走,小莹从小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走进小莹的家,那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为了省电,爷爷不舍得开灯,房子显得十分昏暗。看到小莹时,她正趴在小桌子上做作业。她的“聊天妈妈”、社区计生干部朱福琴正陪着小莹写作业。
朱福琴介绍,小莹从小没有人照顾,眼睛被弄坏了,戴上了厚厚的近视眼镜。因此,她现在正纠正小莹做作业喜欢趴在书本上的坏习惯。
记者问小莹:“喜欢阿姨吗?”小莹干脆地回答:“喜欢!”
“为什么喜欢?”记者再问。
“因为阿姨每次都帮我梳辫子。”小莹欢快地叫道。
朱福琴介绍,以前小莹很内向,不喜欢说话。她于是常买些零食来看望小莹,和小莹一起玩,熟了以后便分计划分步骤地和小莹沟通:平时不定时地和小莹联系;周四下午小莹放学早,她便准时陪小莹聊天、玩耍。现在,小莹变得活泼开朗,是学校毽球队的队员,上次在汉阳区毽球比赛中还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专业心理咨询热线未得到应有利用
和汉阳区“聊天妈妈”受欢迎形成对比的,是各级财政投资300多万元建成、拥有数十位专家资源的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部分遇冷。该中心成立半年来,除“心理门诊”得到一定利用外,部分资源并未得到应有的利用。
巨资投入、专家坐镇,打造专业机构
该中心主任江光荣教授介绍,该中心是省教育厅委托华师组建的专业、公益性机构,承担着我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调研和咨询等工作任务,省教育厅拨款60万元,华师投入120万元,另外申请到中央财政90多万元,总投资近300万元。
江光荣称,该中心目前拥有三套国际先进的生物反馈仪,还拥有“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人格发展与生涯规划”、“脑功能与心理健康”等4个研究室和一个“学习能力开发部”,有固定研究员17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9人。另外中心还聘请了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33人组成专家委员会,中心还拥有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员30多名,专门负责接听心理咨询热线---“春语热线”。
新华社此前有报道称,该中心每天可接待12名门诊患者,但现在门诊最多时一天接待6至8人,一般情况下每天接受咨询的只有2至3人,“春语热线”更常常是一天下来没有一个电话。
不过,该中心负责人指出,该中心的心理门诊利用得较好,成立以来共接待488位来访者,成功实施自杀干预17人次。
“春语热线”仅利用一半
该中心负责人坦言,作为中心的第二大服务板块,“春语热线”目前利用量只有预定的一半,还有待充分利用。
江光荣教授介绍,“春语热线”可免费接受全省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目前设有两部电话(027-67868152,67868156),热线每周一到周六晚上6∶30~9∶30开通。但热线开通半年以来,仅接待来电咨询244例,主要以武汉市内为主。
中心副主任汪海燕介绍,参与接听热线的志愿者全部是义务服务,“他们每天晚上放弃休息来接听热线,有时空等没有电话打进来,晚上下班没有公交车还要自己打车回家,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劳动,真不忍心看到这么好的资源白白浪费。”
江光荣分析,中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宣传不足,社会对“春语热线”等服务缺乏了解的渠道;其次,中国传统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障碍,而又把精神障碍等同于“疯子”,导致普通人害怕心理咨询,认为看心理医生丢脸,是向周围人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江光荣指出,大众应该改变观念,明白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障碍。此外,该中心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对所有咨询者资料进行严格保密。
两者可分工合作为孩子服务
江光荣教授认为,“聊天妈妈”这种形式很好,是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一个分工,对孩子进行“心灵扶贫”值得推广。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有类似“妈妈热线”的这种机构。
“聊天妈妈”为什么受到孩子欢迎?江光荣认为,“聊天妈妈”以妈妈的身份和这些缺少母爱的孩子沟通,让孩子得到母爱,“是我们这些专业机构无法替代的”。
江光荣认为,“聊天妈妈”这种形式起点比较低,建立平台很容易,而且不给承诺;而“中心”的危机干预热线等显得很严肃,而且给出承诺,最终目的要教会这些孩子自主、自强。
郭良顺介绍,目前13位“聊天妈妈”均为街道计生干部。下一步,该区打算逐步让“聊天妈妈”延展到辖区97个社区中,并公布“聊天妈妈”热线,为这些单亲孩子建立心理档案。
而为了改变“春语热线”遇冷的状况,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和团省委的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12355”联网,拨打12355后可以转到“春语热线”,由这里的心理咨询员接听。
“希望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个中心,利用这个中心,让中心的潜力充分挖掘,为全省青少年服务。”江光荣教授称。
链接:青少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能够基本上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
8.心理健康的人人格完善和谐。
9.智力正常。一般智商80以上为正常。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