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自闭症——仪式化行为
六、仪式化行为
自闭症的第三个特点是行为模式上的局限性和重复性。虽然这种仪式化的怪异行为模式,是自闭症的典型表现,但也是学界理解得最少的一个方面。自闭症的仪式化行为定义为“以异乎寻常的投入和专注程度,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僵化的、狭窄的兴趣中;明显刻板地拘泥于某些特定的、无功能性的仪式化、程式化行为,或者重复进行一些怪癖的肢体行为;对物体的部件长久地着迷”(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第71页)。仪式化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而且也被自闭症患者详细描述过,对于孩子和监护人,都会对此感到痛苦。
仪式化的行为支配着所有自闭儿的社会性和交流行为,虽然他们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肢体活动、声音和语言的表达,都可以成为自我刺激的仪式化行为。肢体活动方面的仪式化行为包括摇摆、跳跃、拍打胳膊、凝视手指等等。声音表达方面,包括发出不寻常的声音和无意义的词句。某些形式的模仿语言也可能属于自我刺激(Rydell & Prizant,1995)。玩耍方式也可以是高度仪式化的,在玩弄单个物体时,可能会旋转物体,或者捻弄绳子。其它的玩耍仪式行为包括把玩具排成一排,强迫性地非要重复看某段录像片等。有些孩子会进行更加精妙的仪式化玩耍,比如逐字背诵一本书或一段录像的内容。有的孩子喜欢自己赢得游戏,以期这个游戏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交流模式也可以是仪式化的。有的孩子只有在暗示或者提示在词句上是非常精确或者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应答。有的孩子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会反复地提问,或者重复进行自己已经熟悉的对话内容。很多孩子会持续谈及或者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一项活动。有的孩子会对一个特定的承认或同伴非常感兴趣,在和这个人的交互中表现得很警觉。
对某些孩子来说,重复的行为是他们表达快乐的方式,而对于另外的孩子来说,也可能是表达恐惧和焦虑的方式。恐惧本身也会成为仪式化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把一个害怕的事情,和一个无关的人或物关联起来,他们的恐惧反应也变成了仪式化。甚至自伤行为,也可能源于恐惧反应,逐渐成为一个仪式化的行为。
本质上讲,在学习、社交、沟通和行为的每个领域,都会存在仪式化的元素。关于仪式化行为的起源,一般有如下四种学说:
1、仪式化行为是调整感官刺激的方式;
2、仪式化行为是焦虑的表达方式;
3、仪式化行为是认知功能受损的表现;
4、仪式化行为是自我抑制能力差的表现,是一种神经性受损。
第一种说法,认为仪式化行为时孩子调整感官刺激的方式。他们用仪式化的行为,来滤除对他们而言是不能承受的、感到不适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知觉方面的刺激。孩子用仪式化的行为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感官感受输入上,从而避免其它的感官刺激。仪式化行为也能用于寻求更舒适的感官刺激,所以他们会重复这些能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和肌肉知觉方面愉悦感的仪式化行为。
第二种说法,认为仪式化行为是一种在混乱中寻求秩序感的方法,而仪式化行为是一种焦虑的表达方式。Muris在1998年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自闭儿都存在焦虑感方面的异常。通过收集面诊家长提供的信息,84%的自闭儿可以观察到焦虑的症状。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对社会信息理解的困难,自闭儿体验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混乱的、恐惧的世界,这导致了孩子的焦虑感。
第三种说法,认为仪式化行为时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表现。自闭儿在注意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性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力方面的困难,都导致了这些行为异常。患儿在转换精神注意力和产生新鲜活动模式方面的能力匮乏,使得孩子被困于有限的程式化行为中。
第四种说法认为,仪式化的行为是自我抑制能力差的表现,是有神经性根源的。也有文献明确表明了自闭症患者的仪式化行为和强迫症行为的相似性。尽管如此,对于自闭症的这个表现,对其本质和疗法的研究上,还是显得很少。McBride和Panksepp(1995)曾经主持了一项研究,试图通过心理抚慰者的面谈交流,来帮助成年自闭症患者来克服这种强迫性的仪式化行为。他们发现这些行为在缓解焦虑、防止变化、维持交互和表达兴奋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研究的个体中,差异还是非常明显。更引人关注的是,在他们的仪式化行为被中断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有的遇到什么困难就被终止了,有的则变得更加易怒。通过对这些行为能否被转移的难易程度,或许有助于理解这些行为在神经学角度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个领域,还需要学界予以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