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概述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幼儿二岁半以前就可以被发现。孤独症患者从小开始便表现出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困难、难与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对各种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及一成不变难以更改的固定玩法与行为等和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孤独症的特征会随着年龄、智商及孤独症的严重程度而不同。它的盛行率约为每一万人中有5~10名,男女患者的比例约为5比1。
* 孤独症的特征
一、人际关系的障碍
孤独症患者缺乏学习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基本社交应对的能力,因此从幼儿时期起,便可能表现出不理人、不看人、对人缺少反应、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亲人建立亲情关系、缺少一般儿童的模仿学习、无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不会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难。
二、语言和沟通障碍
孤独症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语言、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度。大约有50%的孤独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也常表现出鹦鹉式仿说、代名词反转、答非所问、声调缺乏变化等特征。
三、行为的同一性
孤独症儿童常有一些和一般儿童不同的固定习惯或玩法,如出门走一定路线,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习惯,狭窄而特殊的兴趣,玩法单调反复缺乏变化,环境布置固定等,如果稍有改变,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闹。
* 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不是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医学上并无定论,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脑部不同地方的伤害。至于可能造成孤独症的因素,则有下列几项:
一、遗传的因素
20 % 的孤独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孤独症的。此外,孤独症男童中约10%有X染色体脆弱症。
二 、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孤独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孤独症。
四、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孤独症机会。
* 孤独症能不能预防?
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殊的预防方法,也就是没有预防针或特殊的方法可以预防孤独症。一般性预防主要是预防脑伤,譬如重视产前检查,母亲在怀孕前应对德国麻疹等已具备免疫能力,在生产的过程应避免脑伤、生产之后也应避免造成脑伤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现孤独症的机会。
* 早期疗育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孤独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之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之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份发挥。孤独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越有帮助。
* 矫治的目标
一、促进正常的发展
孤独症患者,由于先生脑部功能的受损伤,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发展上便与一般的儿童不同,例如,大多数孤独症的患者在幼儿时期便出现少发声,对人不理,不看等现象。因此孤独症 的儿童早期矫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针对一般儿童会,而他们不会的行为,予以弥补加强,也就是说一般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应有的知识与技巧,让孤独症的儿童也能正常发展出来。
二、消除不适当的行为
孤独症患者如未经过适当的教导,多会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表达,不适当行为包括发脾气,无法表达情绪或需要时的自我伤害,如果这些行动出现频繁很高或是强度很大,便会干扰到孤独症的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及消除固定刻板的行为孤独症的儿童常有一些固定行为及习惯,如走固定的路线,在特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如果稍有改变,就会不接受而抗拒与哭闹,并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及影响新的学习,因此这种妨碍学习的固定行为应该减少及消除。
* 矫治的原则
一、建立适合矫治的环境与气氛
孤独症儿童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孩子容易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效果也打了折扣,因此为建立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有下列应注意的事项 :
(1)舒解家庭的压力
一般的家庭在得知孩子为孤独症时,多会造成有形与无形的生活压力,此时应让家人了解,孩子的病症不是父母所造成的,需要家人合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2)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
教导孤独症儿童时,应该针对孩子的需要,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藉主动制造机会,诱发他的学习动机
二、实用与生活化的原则
孤独症的儿童在抽象理解和弹性运用上的能力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尽量透过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此外,孤独症的儿童在沟通和人与人之间互相乖关系的学习上有困难,因此在教导时,便应将要教的事物应用到与人的互动关#p#分页标题#e#系上,从生活的实用例子中,加强其语言、人际关系及相关技巧的学习
三、反复练习原则
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可以用逐步养成及增强原理,将该行为设计在前后关联的事件中,反复的练习,来帮助孩子学习,以训练洗手为例,可以每天吃饭前或吃点心前练习,而养成洗手的习惯
四、多变、多样化的安排
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不一定只限于家中与教室来教他,相关的人、事、物可以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内容具多样化,例如,对于会走固定路线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回家,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到家
五、用药的原则
如果孤独症患者有相关的疾病需要用药物治疗,必须请医生做适当的安排处理,如果孩子有情绪不稳,注意力太短及活动量过大的行为而影响他的学习时,也可以考虑请医生使用药物。
* 矫治的内容
一、建立学习的习惯
在自然的情况下,儿童可经由主动的探索操作,观察模仿以及他人的给指导,而学习各项新的技巧与行为,孤独症的患者,由于受到先天上病征的影响,自幼儿开始,便难以如一般儿童经由上述的过程而学习到种种的技能,他们在学习上,常出现注意力短暂、易离座、不受约束、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妨碍学习的问题。学习习惯的建立,主要是运用增强的原理,以及孩子所喜欢的增强物并给予称赞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
二、沟通能力
孤独症儿童在五、六岁前是否发展出语言,对其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沟通的能力培养可分为二部份:
( 1 )语言理解能力
理解为表达的基础,为了要增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宜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游戏中,配合简短、清析的语句,将孩子在从事的活动说给他听,例如 :" 妈妈帮小强穿衣服 " ," 强强喝水 "," 强强搭公车 ",也就是靠着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的配合,帮助孤独症儿童了解语言的实质义意。
( 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一个复杂且因孩子而异的长期历程,一般的训练进阶如下:
1.模仿动作( 训练视觉注意力 ) 2.听口令做动作( 视觉与听觉的配合 )
3.叫名反应( 训练听觉注意力 ) 4.强化发音 5.仿说单音 6.仿说单字 7.仿说词 8.仿说句子 9.自动说 10.练习简答 11.使用人称代名词 12.简单对答 13.叙述
三、人际关系
为增进孤独症儿童和他人的互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适当的安排,让家人的作息活动和孩子的互动牵连在一起,如此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他人的情绪表现,去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表达自我与他人之关系。
四、生活自理
举凡食衣住行,都是很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自我能力,常会因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障碍,而造成由家人帮助代劳的现象,不仅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容易养成依赖性,因此为培养孩子基本照顾自己的能力和习惯,生活自理的训练宜从小开始。
* 结语
孤独症要及早发现、及早疗育,接受适当的诊断及相关的身体检查、治疗。对于其不适当行为,用行为矫治、学习原理发展而来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及阶段发展性的需要来安排课程。矫治内容透过适合矫治环境的建立,在专业人员、老师及家人的配合下,协助其学习,使其潜能得以发挥,长大后能照顾自己,并适应社会生活。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1989-1992年统计60例中,男∶女为7.5∶1,我院1995年-1997年儿童心理门诊统计19例中,男∶女为6.3∶1。1984年6月至1986年5月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收住来自全国很多地区的精神病患儿l70名,其中诊断孤独症15例,占8.82%,这数字只代表已患精神障碍的儿童中检出率。
[病因]
见:儿童孤独症病因
[历史]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p#分页标题#e#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症状)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见: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同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会有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影响正常脑功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治愈,难以有可能终身不治。
1943年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孤独症的治疗已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减轻。研究者目前也在积极寻求方法。他们认为在正确知道下孤独症症状可得以改善。有特殊训练的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孤独症患者可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对儿童孤独症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支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患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方能对患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患儿,给小孩以温暖。此病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智能好的患儿比智能差的患儿预后好。
药物治疗仅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短期严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击行为,可用奋乃静,促进脑功能的药物可选用脑复新、脑复康,或γ-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对治疗孤独和语言障碍有效。近年来,有人报告,服用芬氟拉明(fenfluramine)治疗孤独症获得疗效,该药是苯丙胺的衍生物,服用后可#p#分页标题#e#使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水平降低,减轻多动及刻板动作,改善注意力,对有些病例尚可提高智商。氟哌啶醇可改善儿童的孤僻、退缩及某些刻板的行为,药物的选择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的长短,剂量也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直至出现适当的疗效或副反应为止。
虽然许多家长都信服分泌素,但研究人员星期二报告说,分泌素不是治疗孩子们孤独症的有效药物。分泌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是NBC去年关于一名叫帕克的儿童的报道。帕克接受了内窥镜检查,什么也没查出来,又吃了一些分泌素,于是孩子睡觉和说话都恢复了。家长于是认为这种只吃一次的消化不良的诊断药,与孩子不说话的孤独症的好转有关。几家主要报纸刊登了帕克的新闻,于是,三、四千名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吃了至少一次分泌素。孤独症研究学会收集了一千多名儿童的反映,发现相当一批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好转。但是,当科学家们再次认真地分析分泌素的效果时,发现一剂分泌素对付孤独症是无效的。
患孤独症的儿童,一般病程都比较长,所以用药治疗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家长应注意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肝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异常,因此,对患儿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上述药物对孤独症的患儿确定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可使某些症状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但目前还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药物本身还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为,但有效的药物可使儿童对环境和管理更为适应。通过药物、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治等综合措施,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改善。
研究者正积极寻求各种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患者,包括语言疗法、感官综合、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会有所控制和好转。一种好方法应包括一些交流治疗,社会技能发展,感官损害治疗等。专家认为,通常病情越重效果越好,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患者的专门治疗。孤独症患者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帮助、不仅是家人、老师。
社会康复
儿童孤独症患者一般可做重复性强的工作。像艺术家、调琴师、画家、办公室人员、洗碟子人员、流水线工人等。
通常喜爱音乐、游泳、打猎、猜谜等。
成年后需要职业训练,就业机会,监督部门等。
参考资料:
临床特点
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征。
(一)社会交往障碍社会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表现症状,可拒绝别人的拥抱,对父母无依恋感,而当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示。当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父母一样,有时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不理会,无反应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查阅《医学心理学》与《心理保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2001年1月11日16:54:4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p#分页标题#e#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儿童孤独症主要症状
(2001-09-2612:59:03)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婴儿孤独症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婴儿孤独症是一种年幼时起病的精神障碍,与先天性风疹有关,常伴有癫痫。孤独症患儿大多智力落后,但可在音乐、记数字方面有特殊的才能。
关于婴儿孤独症病因的意见目前还不统一,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行为异常是由于器质病变。患儿往往有较多的体格异常及脑电图变化。
本病的表现常见有言语困难和社会交往困难。出生后2个月还不出现笑,4个月在母亲拥抱之下不感快慰,不能与人有眼对眼的注视。不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遇环境改变不能很好适应,多有刻板动作,智力落后占75%以上,仅1/3的病儿可勉强独立自主,有些伴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显著异常。
本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心理指导,是较重要的治疗手段,较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舒必利、氟苯丙胺等。
因此当家长发现小儿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要密切观察小儿成长情况,如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愿参加集体游戏,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社交活动中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手势运用不当,要高度怀疑本病,送医院治疗。同时加强语言训练,矫正异常行为。
婴幼儿孤独症是一种严重而广泛的发展障碍,在出生3年内发病,表现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能力的严重缺损。婴幼儿孤独症发病率很低,一般认为约0.4%左右,有些调查者(RIMLAND,1971)仔细地把孤独症与容易与之混淆的儿童精神病患儿区分开后,发现实际上孤独症儿童只占严重精神障碍儿童的极少部分,他认为婴幼儿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0.05%。虽然孤独症儿童十分罕见,但是它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它的研究关系对儿童发育过程和儿童精神异常的认识,对研究人的认识和情感活动的内在机制也将有所启发。1993年夏,我曾在北京一家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参与临床实践,观察接触了一些孤独症儿童并观察运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孤独症的治疗过程。下面我想从自己的体验,从近来读到的有关文献出发,大致介绍一下婴幼儿孤独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婴幼儿孤独症的定义与症状
婴幼儿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展障碍,特征是对人的反应全面缺损,言语发展有质的缺损,和对环境的异常反应及特有的异常行为。发病在3岁前,起病缓慢。发病早的患儿从未能发展言语和社会性行为;发病晚的患儿开始会有基本正常的发展出,但是在发病后言语和社会性交往能力重新丧失。
婴幼儿孤独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
1、社会交往障碍:
不能与他人(包括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和社交关系。不能应用非言语交流以如眼神、表情、姿态和手势进行交流。事实上,患儿明显回避与人对视。没有对人的依恋。一个患儿家长说:“我骑车带着他出门,不小心摔倒了,浑身是血,他看了无动于衷。”患儿受伤后也不寻找安慰和帮助。拒绝父母抱他或对被抱冷漠。与同龄儿童没有伙伴关系。
2、言语交流障碍:
早发的婴幼儿孤独症口语发育会极为迟缓,少数患儿直到7、8岁只能说几个字。2岁多发病的患儿#p#分页标题#e#会把已学会的言语交流能力丧失掉。更多见的情况是:患儿能够说出许许多多的词句,甚至可以似乎很“流利”的说出一长串词句,但是这些话不是用来与人交流的。他们常常回声式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且,他们也不努力学习语言,不试图用手势等手段作为语言的代替。
3、行为异常:
常见某些仪式性或奇异的动作,例如用某种特殊方式扭转手指、用脚尖走路、快速旋转等。患儿可以持续几小时的做这些动作。同样他们常常沉迷于一些单调的活动,如没完没了的反复开关电灯泡。他们往往会对某一物或某一种与人无关的活动产生强烈兴趣,以至于长时间地玩弄这个物体或做这种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某个患儿对算术感兴趣,不断练习以至于对加减法极度熟练。还有一点,患儿从不做象征性和想象性游戏。
婴幼儿孤独症产生的原因
1、心理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早期对孤独症病因的解释是,他们的母亲或者说父母是冷漠的不关心人的,这导致婴幼儿在情感远离父母,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因此,孤独症是对一个冷漠的、危险的外部世界的逃避。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KANNEER和BETTELEIM(RIMLAN在964)(BETTELHEIM,1974)KANNER提出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是“冰箱型的父母”,这种父母的交往方式总是冷淡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家们也持类似观点。(CABNTWELL,BAKER和RUTTER,1978)行为主义者也提出,孤独症是父母对孩子的强化不适当的结果。孩子微笑、发声时父母没有奖励,结果孩子就没有发展出正常语言和社交行为。
但是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观点。有研究者比较了以后发展为孤独症的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家庭交往的录相,结果没有发现两种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有明显差异。从另一方面讲,即使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有冷漠表现,它也可能是父母对冷淡的孩子的一种反应,是婴幼儿孤独症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还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过分选择性的注意是孤独症的原因。孤独症患儿表现出对一些无关的刺激过分注意。例如,在说话时用词的微小差异甚至发音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样他们反而难以形成应有的语词概念。
2、生物学的研究
现在,婴幼儿孤独症的病因是遗传或生物学异常这样一种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支持这种解释的研究有很多。
首先,从表现上看,许多孤独症患者在一出生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因此很难说他们的行为是受父母行为影响的。
再有,双生子研究也证实了遗传因素的影响。RIMLAND(1971)报告说在同卵双生子中,如果有一个是孤独症,另一个几乎百分之百也是孤独症。FOLSTEIN和RIUTTER(1977)的研究则发现,同卵双生子中一方如果是孤独症,另一方有36%是孤独症。而异卵双生子中一方是孤独症,另一方无一是孤独症。由此可见,孤独症在相当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
研究者已经找出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许多生理生化差异,包括脑电波活动、脑电图类型、氨基酸结构、儿茶酚胺与羟色胺水平的差异。(CAMPLBELL等,1974;GOHNSON等,1974;RITVO,1976)但是没有发现哪一种生理生化异常是所有孤独症儿童共有并且独有的。由此可推断,多种生理生化异常都可以导致孤独症。
婴幼儿孤独症的治疗
目前,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行为疗法。
应用行为疗法治疗孤独症时,针对不同的具体目的要选用不同的具体技术。主要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暂停强化法(TIME—OUT),指每当一种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就把他从强化物边移化一个确定的时间,或把强化物移开一段时间。暂停强化法可用于消除各种不适当行为。
例如,患儿DICKY吃饭时从其它孩子盘里抓饭,把饭到处乱扔,同时吃手指。治疗者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他吃手指,就把他的饭盘拿走。如果他扔饭或抓别人的饭,就把他从饭厅里拉出去。”结果有效消除了他的不良行为。
再如,患儿SAM常用头撞墙、撞地或撞硬东西。治疗者采用暂停强化法:“一旦他自伤,就三秒钟完全停止对他的关注。”结果自伤行为大大减少,微笑和其它良好行为增加。
2、惩罚,指用厌恶性刺激作为手段消除不适当行为。例如患儿SAM自伤时,就对他施加一次电击。
3、强化适当行为,指用强化物增强适当行为出现频率。强化适当行为常与教导适当行为相结合。此方法可用于帮助孤独症学习语言。(CARR,1985)学习社会化拔巧、学习好的饮食和排便方式等。
4、塑造,(SHAPE)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一点的行为,最后逐步引向目标行为。
例如,患儿DICKY需要戴眼镜但他不戴。治疗者先强化他用手抓眼镜,再强化他把眼镜带在身上,如此一步步引导他戴上眼镜。这种方法适用塑造各种适当行为。
5、链条法:指把一个要教给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分解成一系列局部动作,然后一一教会他并强化他。此法适于教孤独症儿童一些实用的自助技能,例如教他穿脱衣服。(WATSON,1973)
虽然行为疗法在治疗孤独症上有一定效果,但是总的来说,孤独症的治疗是困难的,效果有#p#分页标题#e#限的。
以往在国外,婴幼儿孤独症患儿往往是在特殊学校受教育的。现在国外趋势是尽量让他们进入正常学校,以增加他们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机会,促使他们向正常儿童学习。
在国内,许多孤独症患儿未得到治疗,也有许多患儿被误当做智力迟钝或聋儿等。在北京,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孤独症的康复学校:星星雨孤独症康复中心。该校运用行矫正方法治疗孤独症,亦取得了一定效果。
讨论及个人观点
在接触孤独症患儿和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我对孤独症形成了一些认识。这些个人观点并非有任何实际证明,只是一些假设而已,如果我以后有机会,我将做一些实际研究。下面我陈述一下我的观点,请指正。
1、婴幼儿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
DSMIV诊断婴幼儿孤独症时提出三类症状:社会交往有质的缺损,言语交流有质的缺损,重复刻板的有限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这三类中,言语交流的缺损在我看来是社会交往缺损的结果。许多婴幼儿孤独症患儿有能力说出一长串句子,有能力记住大量词汇,学习简单的语言对他们来说不困难。他们不会使用语言的原因是他们对与人交往无兴趣,因此对言语这种交流工具掌握也无兴趣。是他们不想学言语而不是学不会。
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例证:一个患儿唯一爱好是听音乐,特别是崔健的歌。当教师教他认一些简单的字如“天”“人”等时,他总学不会。而老师写出“崔健”两字并告诉他字义时,他一遍就学会了这两个字。(这是我在临床上见到的)
同样,重复刻板的有限行为、兴趣和活动也是社会交往缺损的结果。患儿对人的世界完全没有兴趣,所以把全部兴趣投入物的世界,在与物接触时兴趣异常高。
2、婴幼儿孤独症的原因可能是人际智力缺损和认知过于精密。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力包括多种具体智力,这些具体智力之间有一定独立性。人际智力和空间——数学智力之间也是相对独立的。婴幼儿孤独症患儿人际智力几乎全面丧失,但是空间——数学智力却往往并不低,有些人甚至异常的高。许多婴幼儿孤独症患儿在其有兴趣的领域,会有超出一般人的表现,被称为“白痴天才”的人,估计有一部分是孤独症。
因此,在表现上看,孤独症患儿和某些科学家相似但程度上远远超过那些科学家,都是极不善交际、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但在某种活动中出色。孤独症儿童家长说:“某个我国著名数学家的行为方式和他们的孩子很相似,只不过他们的孩子极端而已。”
至于引起这种人际智力缺损的原因,也许有多种可能。不论是何种生理生化异常,只要它破坏了和人际智力有关的脑区,就会引起孤独症。
这种人际智力缺损主要表现为失去模糊认知能力,患儿学习任何东西都十分精细。当一个人说话有小的变异时,一般人会知觉为同一刺激,而孤独症儿童则会当成不同刺激。在我看来,孤独症儿童如同计算机,精密而不容错误。这种认知方式显然不适于日常人际交往,因为日常人际交往中人的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模糊性。
3、婴幼儿孤独症的治疗目标应该为“专才”而不是“适应社会的人”
目前,对孤独症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仍不尽人意。我个人认为在治疗方法上,行为矫正方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要改善治疗,关键是改变治疗目标。现在,治疗者的目标大多定位于“适应社会的人”,也就是把孤独症儿童矫正为一般儿童。这种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这意味着要孤独症儿童在其弱项上和一般的儿童竞赛。要让孤独症儿童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就是要让人际智力极低的孤独症儿童把其残余的一点人际智力发挥到极致,或用其它能力补偿人际智力。这都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治疗目标,把他们培养成“专才”,在生活能力上不必能完全自理,只要能在父母照顾下生活就可以了,抓住他兴趣所在的事物,培养某种专门能力。例如,喜爱数学的孤独症患儿可以被培养为数学家。孤独症儿童对其有兴趣的事物,学习能力极强,有时其能力超过正常人。因此这一目标应不难实现。这样他们也许一生都上不了正常学校,但是他们却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甚至有所创造。至少,也可以培养出一种劳动技能,利用他们对物的喜爱,利用他们对物的专注、耐心,让他们从事一些需要高度耐心高度认真的工作。
让孤独症儿童学正常人,犹如教盲人画画,有可能成功但耗时耗力太大,没有可能推广。WOLF等人对一例孤独症治疗达8年多才取得让他基本上能生活自理的效果。在实践上,让七、八位优秀心理学家花费数年治愈一名患者,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按“专才”目标,发挥孤独症儿童所长,避其所短,矫治将十分容易,后期甚至让患儿父母就可以做。只有严重的分裂性行为出现时才需要专家介入。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孤独症儿童。
以上观点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有机会,我将做一些实际尝试。
婴幼儿孤独症也许是一种不可能完全治愈的疾病,但他们仍旧可以有较完满的生活,可以让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他们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