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病因模式与治疗选择(下)
目前,基于神经机能失调模式的综合治疗方案主要是由Schopler和Reichler(1971)发展起来的,该治疗强调对远体表感受器的利用,并借此来促进和发展综合运用感官信息的能力。采用这种思想的治疗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治疗者参与孩子的所有活动,从而提高患者的对他人的反应水平。在活动中,治疗者首先向患儿提供近体表感受器的刺激,如让其反复跳上跳下,左右摇摆或搔其胳搏;当孩子对治疗者能够做出反应之后,则进一步提高要求,让他做出更适当的一些行为。?
第二,治疗者鼓励孩子反复细致地琢磨各种玩具或教具,从而提高治疗动机。而他对这类物品产生了兴趣之后,就鼓励他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玩具和教具,并且去琢磨其它的东西。?
第三,治疗者教给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接受他人和表达自我的各种技巧,从而刺激孩子的认知发展,要教会他利用非言语符号、色彩、形状以及其他辨别特征。可以利用孩子的一些现有的感官活动特点进行训练,如当孩子双臂上下挥动时,教他认识“上”、“下”的概念。? 第四,治疗者为孩子提供一些提高其身体知觉和运动协调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感官运动机能。在这类训练中特别强调要充分运用近体表和远体表的各种感觉通道。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手眼协调,纵跳和横跳以及各种平衡技巧等等。?
这种治疗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套把治疗和教育训练综合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模式(简称TEACCH模式)。近年来,这种所谓感觉整体训练也开始被介绍到了国内,并受到不少国人的重视。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不少城市都有大量的运用。但主要用于对这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患 儿的康复治疗方面。虽然,不少人认为这种感觉整合训练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TEACCH模式整体效果的研究报告还没有看到,也就是说,它的有效性还有待论证。而且,实际上,支撑这种训练模式的理论本身还存在矛盾和有待验证的地方。
三、 生化模式及其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对于孤独障碍的很多生化研究都集中在神经递质的作用上面。譬如,5—羟色胺,对于身体唤醒系统的作用。正常婴儿血液中5—羟色胺含量水平会在进入儿童期以后逐渐下降,到成年期则保持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但是,根据Freeman和Ritvo(1984)的研究,大约有30%~40%的孤独症患儿血液中的5—羟色胺的含量一直保持高水平。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暗示了孤独症患儿的不成熟。Campbell等人(1976)采用相关研究也证明了高5—羟色胺与低智商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种神经递质假说,一些治疗者开始采用可以降低血液中5—羟色胺水平的药物(如氟苯丙胺fenfluramine)来进行治疗。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类药物对孤独症患儿所起的作用包括:目光接触增加、社会知觉和对学校任务的注意维持有所增加、IQ测验分数提高、多动或重复行为减少以及睡眠状态改善等。但是,这类药物在患儿的交往行为方面没有明显的作用。同时,这类药物还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易怒、嗜睡、有不自主的挥手动作和食欲减退等。并且,如果药物治疗使用不当(如长时间大剂量用药、中间没有间歇等),还可能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副作用,如停药时出现反弹,使行为症状变得更加强烈。总之,目前还没有一种很科学的方法能够证明药物治疗的确切效果。?
不过,在孤独障碍的病因还没有最终被查出来的今天,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成功的,因为它减轻了患儿的许多关键症状。但是,谨慎的用药依然是很重要的,有报导显示,某些抗精神病的药物,如安非他明,可能会使患儿的症状更加退化(Mesibov & Dawson,1986)。??参考文献?
1 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222页。?
2 杨晓玲译:《孤独障碍与全面发育障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年,第30-32页。?
3 Bettelheim,B.(1967),The Empty Fortress.New York:Free Press.?
4 Freeman,B,J.,& Ritvo,E.R.(1984),The syndrome of autism: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Pediatric Annals,13,284-305.?
5 Schreibman,L.(1988),Autis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6 Mesibov,G.B.,& Dawson,G.(1986),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In J.M.Reisman(Ed.), Behavior isorders in infa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New York:Random House.117-152.?
7 Ornitz,E.M.& Ritro,E.R.(1968),Perceptual inconstancy in early infantile autism.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33,609-621.?
8 Kratochwill,T.R.& Morris,R.J.(1991),The practice of child therapy,Pergamon Press.263-263.
9 Schopler,E.& Reichler,R.J.(1971),Developmental therapy by parents with their own autistic child.In M.Rutter(Ed.),Infantile autism:Concepts,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206-227.
(完)
(道道阁儿童之家整理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