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闭症和自闭症倾向
自闭症发病率逐渐增高,致残率高居不下,并且目前尚无痊愈病例,这都让自闭症成为让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问题。
近年来儿童孤独症越来越受到家长、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许多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尽早的干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欣喜之余也有了许多的困惑和担忧。
如何看待“孤独症倾向”“自闭症倾向”这样的诊断?
我们应理性的看待“孤独症倾向”“自闭症倾向”这样的诊断,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谈虎色变,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行为习惯、生理特征以及人格的形成是多样性的,期间存在的个体性差异是必然的。遗传因素、体质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于众不同的个体。
由于我们对自闭症发病机理的不确定性,以及脑科学研究的相对贫乏。自闭症的定义和诊断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形态和生理、行为广泛性特征相比较的心理理论基础上,以其发育状态、社会能力和行为特征是否偏离普遍性和一般性规律为标准的一种症状学的分类方式,而非病理学的疾病分类标准。
在儿童早期发育阶段,容易与自闭症混淆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很多,儿童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儿童多动症、Asperger综合征、儿童社交恐惧症、RETT综合征、缺铁缺氧性脑损伤后遗症等,在其发育特征和行为特征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和交叉性,往往因儿童存在在行为情绪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而出现自我中心化、自我封闭的倾向,我们因详细调查、评估,认真加于区分。
目前各医院掌握自闭症诊断技能的专业医师很少,常采用的诊断性测评工具主要为《自闭症儿童ABC量表》等测评工具。
从方法上看,主观性和外在性评价居多。纵观诊断性测评工具,绝大多数都是以观察和访谈为主。观察所得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儿童是否如实反应平时的真实行为以及观察者的从细微处辨真实的能力和客观科学地解释能力。因此,当特别拒绝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儿童接受测试时,他们很可能表现得与平时的实际行为大相径庭。因此,观察者的所见往往成为测评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以对家长访谈为主的测评工具也占很大比重。由于家长的爱子心切、记忆疏漏或错误记忆等,也会给访谈结果带来较浓的主观色彩。
从结构、内容和测评结果来看,有些测评尚缺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在相关测评工具中,有的缺乏测评者 信度、内容折半信度的检验,有的则被证明其辨别效度低。
从年龄上看,早期发现为时不早。虽然已有针对18个月婴儿开发的自闭症核对表,但从最近的自闭症儿童评估情况来看,最早的从6个月婴儿就有特殊症状出现,如没视线对视、逗他不笑、妈妈走不哭等。
当诊断者无法通过诊断工具、观察结果和现代医学手段对儿童的病症作出正确合理的诊断和定性分析,而被试者又具有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相类似和部分一致的特征时,往往需要作出“孤独症倾向”“自闭症倾向”这种较为中性和保守的诊断结果。
因此如何增强测评的客观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测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当是重要任务。如何唤起养育者对高危儿童的认识,让自闭症儿童能更早地接受干预,同时避免误诊,防止“泛自闭症论”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