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治疗的5项原则
(一)、提供沟通、语言的环境
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语言理解与口语能力是教学上较大的问题。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利用平日上课时间之外,也可同时在其它时间尽量提供合适的情境,配合实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正当孩子在学习「打招呼与问候」的单元时,可以利用下午放学回家时间,教他说:「老师再见,同学再见,明天早上见。」
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应尽量提供图卡、或多使用手语等方法,协助他们的语言表达。如:教「我想吃」的句型时,可以提供「人物」、「动作」、「食物」的三类图片或照片,让他们可以指着图片进行沟通,以加强他们的沟通意愿。
平日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沟通意图,即使不是用口语方式表现,当孩子有沟通意愿时,应给予鼓励,并协助发展适合情境的沟通能力。
(二)、反复练习与循序渐进
对于孩子学不会的技巧或行为,可以用逐步养成或增强原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练习,并可以将要训练的行为安排在日常生活的相关活动中,反复练习。例如:训练刷牙为例,可以每天利用吃饭后和睡前练习,养成刷牙习惯。若发展还未到一定的程度,则不要强求有一定的表现。例如:还不会说「早安」,就要求要学会说「老师早!同学早!」,如此可能造成孩子学习上的挫折。
(三)、真诚接纳的良好师生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人际沟通技巧与社会适应能力受限,较无法清楚表达意思,也不太容易了解他人的指示,另外有时也因环境、人、事、物等的改变,而容易情绪不稳、反抗。若能与班级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能真诚接受自闭症儿童,建立起一套彼此的沟通默契,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四)、多变与多样化的安排
对于自闭症孩子所设计的矫治内容可以加以组合变化,以训练孩子的类化能力,提升认知程度。例如:对于固定走固定路线回家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练习,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回家。
(五)、实用化、具体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在抽象理解与类化的能力有困难,针对自闭症儿童生活上的实际例子中着手,或尽量透过实物操作与演练,则较能帮助他们的学习。例如:在课堂上教认识红色、绿色,倒不如带到街上教红绿灯,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任何时刻、任何地点的教学,是克服自闭症孩子类化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