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闭要用科学方法解决
题记
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学习不专心、坐不住、依赖、贪玩、不听大人话,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慨叹。
其实,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心太野”,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相比之下,如果孩子过静、不说话,不愿意行动、语言形态倾向鹦鹉式,还有接下来一连串反常的行为举止,这才是问题……
不合群、不懂危验、跌倒不知痛、彷佛听不到别人说话、没有眼神交流、知觉极度敏感、被触碰时身驱僵硬、呆板、学习能力落后……这种种牵涉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想像力、认知与行为灵活的能力障碍,都是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专家认为,缺乏父母照料的幼儿和学龄前孩子,会容易产生自闭症状,因而将自闭症视为患儿对缺乏家庭温暖的行为反射,已有医学论文指出,自闭症与脑功能发育有关,忽视问题会引发很严重的学习障碍后遗症!
自闭症孩子如果及早诊疗,是可以逐渐痊愈,成为健康人的,而绝大部分患者至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一小部分智商正常或超常的自闭症孩子甚至可以成为科学家和学者。爱因斯坦、牛顿在孩童时期就是典型的自闭症,但经正确引导终成大器,为人类科学写下辉煌一笔。美国著名畜牧科学博士葛兰汀小时也患自闭症,经长期训练和母亲的努力,她也成为当今少数的牧畜处理设备、制造专家之一。
由于医学界因病因不明而尚无法对症研制出特效药物,行为训练对矫治自闭孩子提供了切入点。
行为分析疗法包含以下四大特点:
1.自闭儿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知觉障碍导致。
2.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
3.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4.训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
家长必须完全以正面的行为来教导自闭儿,口吻简洁、明确而缓慢,避免使用否定式的字眼,例如:不可以、不要、不行。
注意一:不要重复指令
行为训练法是以结构性的形式进行。在实施指令的开始阶段,家长尽可能不要重复指令,因为重复会让孩子养成习惯。其实不只对于自闭儿,普通小孩也一样,如果父母最初是以重复的指令打动孩子,以后你不这样做,他就不来了。
所谓指令必须从重到轻,譬如开始时会拉他去搬椅子,然后在半途就放手,让他了解你的意思。下一趟你就拍拍他的肩膀,指着椅子,发出简单的口头指示,例如:来这里,坐下来。
如果运用得宜,以后即使只是用眼神,也可以叫得动他。
家长不要忽略称赞的作用,让孩子觉得做对了,有成就感。
另一种有助于训练自闭儿的做法,是采用具有强化正面行为的奖励策略,例如把一堆玩具放在一起,让孩子选最喜欢的,作为以后家长化解“僵局”的工具,或者成为激励他们完成行为训练的推动力。
强化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患儿喜爱的食物或科目取代,份量从多到少,再转换成吸引他们完成指定任务后的犒赏,最后慢慢让他觉得“其实我什么都可以做,不一定要有奖赏”。
注意二:自闭儿天生知觉敏锐
自闭症孩子有着“放大镜”般敏锐的知觉,有些患儿晚上熄了灯,也能够在黑暗的床底下找出一枚针;即使住家同排隔着5户人家,他们也能够听见邻居拉动抽水马桶的声音。
非但如此,一些我们认为高分贝的音调,对他们来说强烈的程度可能高两三倍;他们当中有人对某种食物特别敏感,或对某些味道或衣料特别排斥,有者敏感程度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起居,干扰学习。
不知情的大人大都会把这些小孩的行为投射视为“不听话、太调皮”,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和改善这些问题。
其实造成上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自闭症孩子知觉过度敏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脑部结构有异于正常孩子。至于造成自闭症的原因,其中一个可能性是母体怀孕初期(15—30天期间)出现胎儿受伤的情况。
注意三:注重辅导而非迁就
正因为小孩与生俱来的敏感,使他们极容易对环境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因而无法正常的学习及沟通。一些患儿的睡眠紊乱及难以在他人引导下参加活动,给家人带来很多烦恼。此外,患儿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从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到智商正常皆有,严重者甚至出现无诱因癫痫,甚至需要靠药物帮助。
尽管如此,做家长的也不能一味迁就到底,必须给予他们辅导,让他们慢慢适应现实生活,减少他们因知觉过度敏锐而引起的学习障碍。
根据临床医学专家的看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患儿进行早期的加强教育,既注重语言教育,也应注重行为教育。
注意四:辅助孩子理解指令
自闭症孩子尤其需要技能训练,尽管他们可能缺乏联想的能力,老师和家长也要加以辅助。
辅助是一种附加的刺激,它的作用是帮助孩子理解指令,确保孩子反应正确,使强化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学继续进行。辅助种类如下:
身体辅助——通过接触患儿的身体帮助他完成正确反应。
动作示范——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动作。
手势辅助——用手势动作(指点、示意)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方位辅助——将刺激物置于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语言辅助——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在语言提示中给出全部或部分的正确答案。
视觉辅助——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
辅助及时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产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家长在他们做出正确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夸奖。另外,家长应改变刺激物及其他物品的反差程度(如:大/小、生疏/熟悉、色彩),以使孩子作出正确反应。为免孩子过度依赖辅导,家长必须在第一次给予辅助时,就要想到辅助的消失,从辅导程度减弱开始。辅助消失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动作。
相关连接:常见需要矫治行为
暴躁性行为:特点是制造麻烦,引起别人注意,行为包括哭闹、猛地摔倒、使劲跺脚、攻击性动作、发泄情绪、身体紧张等。
自我刺激行为:手部、头部或身体重复动作,如编织手指、拍手、蹦跳、用脚尖走路、不断拍地、摩擦;重复地说话或喊叫、吃不能吃的东西、食欲倒错等。
攻击性行为:属暴躁性行为的一部分,可能直接针对人、动物或无生命物体。具体表现为:用打、踢、咬、叫、用头撞、捏掐、扔摔或语言上的攻击。
抗拒性行为:重复地说不、拒绝说话或作出正确的反应,不配合完成活动,并在被惩罚后反复出现一种动作。
故作呕吐状:指通过某些动作导致的呕吐(干呕)表现,如用手指抠进喉咙、玩弄舌头或喉部肌肉,与生病时不适的呕吐情形不同。
强迫性为行:反复地排列东西、不断洗手、以固定的形式走路,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环境有刻板的要求。若习惯被打断,甚至轻微如物体摆放有变化,都会出现情绪上的不安、烦躁等异常动作。
厕所不适应行为:上厕所时弄湿或弄脏衣服,拒绝冲厕或不停地冲,或在厕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等不寻常的如厕方式。
吃饭不适应行为:扔食物、拒绝吃、吐出食物、包在嘴里不咽、乱抓食物。
自伤行为: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头、揪自己的头发、异食癖、反刍、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