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自闭症儿童的“强化训练”
导读: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会经常提到“强化训练”,怎样理解强化训练的意义,虽然不是一个件困难的事,但许多家长和新老师容易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此,我们咨询了著名自闭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张教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误区一: 把"强化"理解成"强迫",是认识误区中的"头号杀手"。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孩子的问题决不能"心慈手软",该强迫解决的,强制最有效,惩罚也可以作为强化物,为此可以不惜武力。这是典型的认识错误,坦率地说,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做法却不可取,针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要正确地站在儿童的角度。无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什么项目的训练,对孩子施行强迫,使孩子的心理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中,长期下去都会让孩子对学习性活动产生害怕、厌倦、反感等抗拒心态,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他们以更加强烈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反抗,寻求自我保护,从而造成孩子和家长、老师之间更大的交流和沟通障碍。其中,频繁出现的刻板行为,东张西望、乱跑乱爬、怪声尖叫、甚至出现攻击、破坏性的行为就是他们对这种强迫的回应。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加重他们的"自闭性"病态表现。总之,利用这种强制、粗暴的方法来强迫孩子进行训练时百害而无一利的。
误区二:把强化训练等同于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运动量"、"大剂量"的训练。不少家长以为强化训练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对孩子进行集中训练,他们往往带着速成的心理把孩子带到机构讨教训练秘方,期望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孩子的问题。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训练需要终生不间断进行,辅助他们逐步成长,这就不仅需要在专业机构由专业训练师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更需要家长做长期的爱心投入,无论训练怎样进行,在机构和家庭训练之间如何选择,以"大剂量"在短时期内进行强化训练所取得的效果,相对于孩子的问题都只能是杯水车薪,甚至无所补益。
那究竟怎样认识和理解强化训练呢?张教授告诉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要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是指不以解决孩子的全面性发育障碍为目标,仅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逐步具备某些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某项能力又被分解为若干个组成因素,进而找出训练的具体环节和项目,在每一个环节的训练上都要有一定数量的重复,直到孩子在这一环节上出现我们所期望的反应趋势。
通过这样的强化,孩子的某些功能提高了,与人的沟通能力增强了,更加适应环境了,以后训练的基础就有了。这样强化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孩子就可以用更加生活化的方法进行各种情景训练,甚至在生活中自觉学习的能力也会提高,这才是强化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最后,张教授再次提醒广大父母,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强迫训练,欲速则不达,可以运用激励或者引诱的方法让星儿来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孩子的康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