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闭症重度学生PECS图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专业团队介入
自闭症无论是图卡交换系统或社交技巧等等的训练,在初期都需要有一个同质性小团体甚至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先建立学生基础的认知後,再应用到实际情境。这部份真的很感谢本校专业团队在学生PECS训练过程的介入,让教师在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内,不需额外再抽离时间进行独立的个别训练,治疗师也能提供教师关於训练所需的相关专业资讯,并主动与亲师沟通训练方法与时间、让训练进行更为顺畅。
(二)适用程度与教学技巧
图卡交换系统应用在重度、极重度自闭症的成效是可以再评估的。在阶段三训练中,学生的「意图」相当重要,如果学生本身的认知不足、或是动机不强,都有可能影响到训练的成果,训练的时间也就会无限延长。这就需要仰赖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过程中用一些活动代替,加深孩子印象,或者,也可以试着在图卡的颜色深浅、材质、大小等等作修改调整,制造许多让孩子能有自行请求的机会等等,效果都可能会更好。而且,学生若一选对图卡时就要马上给予奖励、口头赞美,可以获得较大的增强;如果学生选错图卡,训练者没有任何反应,等到他出现负面反应,就可以使用错误矫正策略(示范、协助、情境转换、重复)来帮助孩子辨认错误,但是要小心使用,因为我们容易会在示范正确图卡给学生看时就给予学生这个物品,这样一来,学生都学会等你来帮他,而不想学习独立了。
(三)结构化的编班方式
结构化的训练环境是必要的。在双导师的班级中,同一班级内若有2~3个程度相近的自闭症或其他障碍学生,可以集中由其中一位导师负责主要的训练,其他教师或助理给予协助及提供广泛的练习机会。但是,在本校遇到的瓶颈是「班群」制度,学生一整天只有早上刚到学校、中午午休时间及放学前的生活教育课程是在导师班级,其他时间到其他教事情境学习分组课程,由许多不同教师教导;因此,家长、分组教师、导师与治疗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又更加庞大,其间的统整合作也相当重要,否则训练成效大打折扣是可以预期的。
(四)跨情境应用
原则上,训练辨认图卡的过程中,要不断变换目标图卡(约5张)与混淆图卡,让学生能大量的接触到各种图卡,这部分当然也需要视学生学习状况弹性调整。如果学生还是继续犯错,那就表示这阶段无法成功,而必须将这个课程成功地结束,再沟通簿封面只放上一张学生喜爱的图卡,而学生也可以成功拿到他要的物品(黄瑞珍,民94),能达到沟通目的即可。但是,问题在於如何让学生在各种情境都能自然而然地主动使用这样的沟通机制?不愿意佩带图卡的学生又该如何变通?这时候,与其他重要他人的协调沟通是很重要的。最好是能召集家长、分组教师等重要照顾者,解释学生PECS使用状况以及该如何进行训练,并且在各个情境设置图卡,提供学生使用的机会(一天至少20次),如果只有治疗师抽离或是导师在教室内训练,效果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