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小子---谈自闭症亲子关系及照护问题
「马拉松小子」观后感
--谈自闭症患者的亲子关系及照护问题
自闭症电影扣人心弦
近年来有几部以自闭症为主题的影剧,如「挚爱」、「终极密码战」、「天使消失的街」、「与光同行」…都获得很多回响,但让人印象最深刻,当属早期美国电影「雨人」,影帝达斯汀霍夫曼所饰演的自闭症哥哥雷蒙,细微的动作及神情丝丝入扣,非常传神,被视为经典之作,也成为一般人认识自闭症特征的入门电影。
去年的韩国电影「马拉松小子」也造成轰动,此剧由真实故事所改编,感人的情节和演员精湛的演出,深入地呈现自闭症患者成长的艰辛,和家庭养育的痛苦经历,这部电影深深掳获观众的心,让一般人更了解自闭症。
自闭症患者亲子关系值得探讨
此电影除了呈现母亲教养自闭儿楚原的辛酸挣扎外,剧中叛逆的弟弟、沉默的爸爸,虽然角色不重,但也点出身心障碍家庭中手足、夫妻关系的议题,其中最值得探讨就是自闭症母子之间的「放手」哲学。
剧中的母亲基于曾让孩子在动物园走失的歉疚,决心一生要好好守护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活到一百岁,要活得比孩子久。」她因此肩负起多重角色,是保母--为孩子铺排所有的事情,也像是战士--看到孩子在车站被人殴打,奋不顾身地与对方大打出手,她更是训练师--看到孩子喜欢跑步,即为孩子拟定马拉松赛跑训练计划;为请求教练来训练孩子,放下身段,去帮教练清扫房间。母亲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偏执时,学校老师曾劝母亲,不需要到如此「不可自拔」的地步,非要孩子跑马拉松不可,应重视职业技能,把跑步当业余,但母亲的回答则是:「我这样做,错了吗?」。
楚原完全依照母亲的指示在生活,且已被训练到没有抗拒的能力,母亲也不知自己为何存在?亲子的共生价值,建立在赛跑获奖的期待上,先生的分居,弟弟的不满,都没有唤醒母亲调整生活的焦点,而当楚原开始学习与教练作朋友时,母亲即出现「你们不能把他从我身边夺走」的恐惧,要求教练远离孩子,两人经过一番争吵后,教练大声吼出:「没有楚原,妳就活不下去!」「是妳需要他,不是他需要妳!」,母子之间反向依附的情况,被教练一语道破。
母亲因胃溃疡倒下,住院期间才领悟到:「我以为我是在帮他,事实上,我是在让自己舒服点,那是我唯一的寄托。」
父母为自闭症孩子订生涯计划要慎重
自闭症的孩子因受限于沟通障碍,常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父母为孩子拟订生涯计划,目的何在?父母需要常做反思,究竟是以大人的需求在考虑,或有针对孩子的能力及需求来评估?父母若一厢情愿要达成自己的梦想,或是「要让自己舒服一点」,孩子在无法表达情绪状况下,会出现很多难以控制的问题行为来。电影中的结局是圆满的,但现实中的自闭儿,就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个案。
尤其是一些被称为「高功能」的孩子,若父母不了解「高功能」的定义,误以为就是自闭症中的资优生,有隐藏的智慧,期待孩子将来也能展现超人成就。父母逐梦希望孩子能去实现,若付予过多的期待,对口语及情感表达有障碍的自闭儿,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曾有高功能自闭症家长每天逼孩子功课,执着于要有好看的成绩,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专家」,逼得原本性情温和的孩子,出现严重暴力行为,自伤伤人,怪异行为不断,造成小区困扰。自闭症孩子出现严重情绪障碍后,其医疗过程要比其它孩子的治疗更加艰困。
家长需要适度放手 社会需要协助关怀
自闭症家长需要经常检视自己,是否将照护孩子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寄托」,孩子年幼时的照顾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调整生活焦点,亲子都各有其发展任务,自闭症孩子让他依照能力去发展,培养出自主性和自信心,父母则培养跟全家人的亲密关系,多关怀被忽略的正常孩子和配偶。
照顾身心障碍者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建议家长不要独立扛起照护责任,让孩子去就学,或请亲友、社会机构协助照顾,学习适度的「放手」哲学,让自己有喘息机会,若行有余力也为自己安排喜欢的活动,参与同侪支持团体,建立宗教信仰,抒解身心压力,才不会陷入无力沮丧境地。
身为特教工作者,很期望因着电影所引发的群众感动能持久,从认知到关心到行动,化为一股力量,共同关怀自闭症家庭的困境,及孩子成长后的安置问题,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和焦虑,这可能仍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期盼有心人士共同努力,让自闭症家长在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行走得安心又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