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父母的心路
家长别执着导师角色
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总干事 袁宗芝
有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通常在孩子接受鉴定之后,
往往经过怀疑、惊愕、否认等过程之后,
才会回归到接受孩子障碍的基本面,
然后开始寻找资源和信息,
继而选择一些疗育的课程来治疗孩子的「病症」。
等再过一段时间后,
又觉悟到这些疗育的协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还是有许多发展迟缓的现象,或是情绪行为的问题,
家长才会警觉自己不得不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
每个人都说家长是责无旁贷的,
绝大多数的家长确实也愿意承担,
因为都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障碍者」,
至少家长都期待孩子将来能够自力更生。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任何丁点的进步,
都能让家长窃喜不已,觉得是莫大的回馈,
也更愿意积极的做下去。
我总是乐见家长们能持续发挥这样的动力,
为孩子创造无限的希望。
努力不等于收获
然而,蓦然回首,令我好生心疼的是,
最努力的家长,不见得有最好的收获;
当然教育不能称斤论两的比较,
也不能用一概的标准要求,
毕竟每个个案的起始程度、资源环境都不同。
不过,这当中,家长的教养观点,
常常主观的选择了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导致了孩子整个发展方向是更社会化,也更独特的。
举例来说,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
大多数的家长从孩子疗育开始,就偏重在认知方面;
在养成过程中,也最强调回归主流的教育形态。
虽然家长表面上都说不在意孩子的成绩,
只是希望普通班的环境和同侪的影响,
让孩子可以学习到应有的社会行为。
但是事实上,
家长花在陪伴孩子学习课业的精力还是最多。
孩子如果智能还不错,
其它的行为问题就常常被忽略掉,
或者认为那些是孩子本身的障碍,
例如,
不理解情境,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等,
并要求老师和同学包容。
如果这样的观念也影响了老师,
以为孩子既然成绩不错,
那么其它那些情绪和行为问题,
就是自身的障碍造成的,
所以也就接受了家长的说法,
并要求班上同学接纳。
事实上,
老师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这是很可惜的。
家长的迷思
可是,大多数的特殊孩子都是伴随学习障碍,
家长只看到自己的期待,一味的逼压孩子学习,
让孩子长期在压力下成长,
终究会造成反弹或退化,
这时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情绪障碍或行为障碍,
真是得不偿失。
更令人扼腕的是,
通常这些家长也会认为孩子能力差,
所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是理所当然的,
自然更会要求班级的对待要更包容。
可是,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孩子,
长期处于团体之中,耳濡目染下,
心中通常很渴求一般的同侪互动和友情的建立,
而他们和人相处的拿捏尺寸,却是最困难的。
如果没有适当的实时教导,一旦表现或应对不好,
自然就没有什么朋友,孩子的心情郁卒可想而知。
而越无法得到的,越想得到,
再加上被错误的包容接纳,孩子心理上的期?
反而升得更高;可是同学表面的接纳,
并不是真心想和这些孩子交心,
这样的压力,也对心智障碍孩子的发展不利。
课业并不是教育重点
我常说,
因为我的工作,我看到了这些孩子的整个生涯状况,
更确立了我对心智障碍孩子的教养观。
孩子的教养观。
真的!
家长绝不能只褊狭在单一优势的培养,
更不能把课业成就当成首要或惟一的目标。
当一般的家长还抱持着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或
「孩子,我要你比我强」的迷思中,
而造就了一堆生活能力不佳、
没有什么责任感、
抗压性不足的孩子时,
我们难道不该有多一层的省思吗?
亲爱的家长,
你是否还执着于「导师的角色」,
想要孩子依循你的期待而前进?
是否为孩子选择特定的学习目标,
为孩子架构你所要的资源环境?
你是否真的将眼光关注在孩子的成长需求上,
确实的实践人本的、永续的教育?
如果可以提携孩子整体的成长,
相信你和孩子将更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