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爸爸的内心话
文/蔡傑爸爸
一个家庭诞生一位重度身障儿,为配合医院及学校的时间,通常夫妻需要有一位把工作辞掉,全心全意带着孩子做治疗,因为“治疗”并不是“一次”就会痊愈了,这是一场“长期”的抗战。
特殊儿有别于一般正常幼儿的教养方式,“主要照顾者”可能需要每天到学校陪读,上医院做治疗,视孩子情况严重与否,整天视线都不能离开孩子,偶尔有相关的早疗成长课程,也需要拨空去上,这几年观察下来,通常会为了孩子去上课的人,就是晚上等着另一半回家吃饭,忙完家事又要继续陪着孩子练习,也几乎都是“妈妈”来扮演这样的角色,而我们家比较特别,不是妈妈,是爸爸。
我是个有口语障碍的人,讲话结结巴巴的,小时候成长遭遇许多误解,在学校被同侪嘲笑,被模仿都是常有的事情,自己的人生如此,也就认命不计较了,当我的孩子被诊断是自闭症后,心碎之余,我已经能够预见他的未来的路有多么艰辛,我爱我的孩子,我实在无法眼睁睁看着孩子也要走上这条路。
为了孩子,我辞职了,开始以全职爸爸的身分到学校陪读,一起参与孩子的种种治疗课程,期间,我看到许多问题,我相信专业,可是,并非每样事情我都可以完全认同老师的作法,我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可是碍于我自身的表达能力不佳,无法当场跟老师说清楚,我开始退缩到小时候的窘境,怕自己讲话结结巴巴的模样会让老师听得很痛苦,所以干脆不讲,“家长会因为孩子而成长”这句话果然没错!为了不耽误老师的休息时间,也避免我结巴的窘境一直发生,我想到与老师的沟通方法是用“写信。“
每当夜里孩子入睡后,我会整理一下思绪,将问题纪录下来,当纪录累积到一定的量,我会汇整成一篇文章,再以书信的方式写给老师,关于“教育”,有时候并不是“对”或“错”的问题,而是立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看法自然就会不同,如果每当家长看到有意见的地方,都要气冲冲直接找老师理论,冲动之下难免会有些不理智,不好听的语言出现,亲师关系就会产生嫌隙。
写信,可以沉淀心情,可以冷静思考问题的所在,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是比较麻烦,不过随着孩子成长,几年下来不管换了几所学校,几位老师,我写信给老师的作法一直没改变过,后来才知道,原来我写的信,老师们私底下看了都会落泪,老师们之间都会口耳相传。
去年,在社工,特教老师,治疗师的建议下,我成立一个以孩子命名的部落格,里头所呈现出来的是我这六年来关于自闭儿的早疗纪录,有文字,有影片,有插图,很荣幸!当年即得到“教育部落格大赛家长组佳作”,“全球华文部落格大赛亲子家庭入围”两项奖项。
我是自闭儿的父亲,我知道“障碍”往往来自于“不了解”,要怎么让社会大众愿意来了解?是我成立部落格的初衷,我相信“眼见为凭”是最有效果的,“真实”才是最有办法打动人心的方式,我一一将过去所拍摄的影像整理出来,才发现这几年原来我早已不知不觉拍了几千部关于孩子的影像了。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发现孩子某样能力有问题,我就挑出来,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从训练过程开始拍摄,要拍到最后的成功,才算对自己,对孩子有个交代,这确实是件耗时又费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失败的经验也不计其数了,我却甘之如饴,我知道迟缓儿会是家长永远的负担,“负担”究竟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全在于人的心境,我相信家长必须持续保持对“教育的热忱”,孩子就会随着我们的脚步,一步一步往上走了,而持续的“纪录”会是不错的方式。
虽然在社会上,我来自最低阶的弱势家庭,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尽一点棉#p#分页标题#e#薄之力,透过网路无远弗届的力量,传达社会一点正确对待身障人士的观念,但愿能扭转社会大众将同情,悲怜套用在迟缓儿家庭身上,因为身心障碍者需要的.....
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就像........你我一样。
来源蔡傑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