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
下午在教学班,突然走进来一位年龄四十多岁的大姐,她说过来咨询一下我们学部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考研。我们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给她看了一下,对硕士有年龄限制,要求在40周岁以下,而大姐今年41岁。陈老师随即问了她的情况,阿姨说她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今年8岁了,已经上小学了,现在除了接送孩子,平时也没什么事干,所以想学习一下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做一点研究。于是陈老师给研究生院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说年龄可以突破,但是学费可能需要自理,大姐说没有问题。因为现在临近考试已经只有三个月时间了,我们担心时间上可能不足。然后大姐说,她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其实当下有点震惊,因为大姐从外表、气质上看其实不太像,80年代上北大的学生,现在肯定是社会上的精英了……
在给这位大姐介绍教育学考研的过程中,她说让我叫她沈姐。聊到自闭症儿童,我只能想到《海洋天堂》里,文章演的那个十多岁的自闭症少年和李连杰演的那个辛酸的爸爸,沈姐说电影里的那个孩子比一般的自闭症孩子情况都要好。沈姐的儿子现在8岁,在自闭症儿童中属于中度的,在和熟悉的人的环境中,他是能够自理很多事情的,他必须要别人教他,比如礼貌等等。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可能会恐慌,什么都需要重新教。沈姐说,孩子现在长大,情况好很多,现在在学校里情况也比较稳定。沈姐毕业之后,在美国留学了一段时间,回国之后就一直在外企工作,这些年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其实放弃了很多的东西。现在也发现在外企的工作没意思,每天接送孩子之外,大量的时间,她希望好好学习一下特殊教育,而且希望在这个领域,用自己的经历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她的谈话中,对自闭症了解的很多,但她希望学习教育,来把自己的经历,自己对特殊教育的感悟说出个所以然来。自己对学术也是感兴趣的。给她介绍了考研的大概过程,报名、确认、统考、复试……然后带着她去宏图书店买了相关的复习材料,虽然对宏图卖那些高价的复印资料感到很无语,但是从这个妈妈身上却收获很多感动。她笑着说,别人看她可能都是一种同情的眼光,陈老师立即回答说,绝对不是同情,而是支持。
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到这八年的沧桑,《海洋天堂》可能只是从一些大方面反映了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亲人的辛酸,从沈姐的脸上其实可以读出她八年来为自己的孩子的付出,但是,她的心态很好,在谈话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微笑。一开始或许我错了,听到这位妈妈是80年代的北大毕业生时,预想的80年代的北大毕业生,现在或许应该享受着多么丰厚的物质生活,然而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依然放弃了这些,或许,对于她而言,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她的孩子。但我至少看到这个妈妈身上的伟大,无论如何,她是一位很伟大的母亲,把自闭症的孩子带到这么大,她就是成功的。虽然自闭症儿童今后也几乎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在他们熟悉的那个世界里,他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还想起了另外一句清华的校长的话,“年轻人,人生有那么多的不确定,你急什么?”或许从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我们可以去领悟这一点。本来应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却没想到孩子出了问题,人生就是由这么多的不确定组成的,更可怕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不确定是好是坏。我们唯一需要学习的是,在任何不确定前面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沈姐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过去的种种终究成为回忆,不管酸甜苦辣,至少她一直微笑面对。我们还需要为自己去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这样,不仅仅为别人努力地活着,更要为了自己的生命,活出意义。
回过头想想我们所学的教育,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没什么用吗?可能一件事情等你发现它真正的用处的时候,那时候已经有点晚了,知道以前没好好学事后采取恶补,那个学习的过程就很受罪了!为了结果,总是把自己安排在固定的轨道上,结果往往是很惨;然而把过程做好,结果一般不差。任何的学习都是如此,既来之,则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