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孤独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秘密
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需求及相应护理对策。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
结果: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压抑:有些家长当自己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同事,熟人,社区里的邻居,生怕别人一旦知晓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而最受影响的是孩子,孩子在父母刻意隐瞒中失去了外界的空间,与世隔绝。
1.2过分溺爱:当患儿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家长心疼孩子,过分替孩子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幸,今后要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于是全盘包办,即使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家长都采取顺从的态度,只想让孩子高兴。
1.3过分心急:家长当得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急如焚,很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快改便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训练内容适当,训练项目适当,训练时间适当,训练过程轻松愉快。
1.4无谓攀比: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了,但内心仍不甘心。
1.5经济压力:长期为孩子看病,经济负担过重。
2、护理措施: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2.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只要在药物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配合作用之下症状就会减轻,可以学习、劳动、工作,其中家长付出努力是很关键的。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摆正心态,把孩子带出去,无需隐瞒,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样,患儿心理上的障碍才会早日减轻。
2.2指导家属用科学的训练去矫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去化解孩子心理上、行为上的障碍。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会逐渐趋于正常,他们可以上学,可以劳动,可以与人交往,甚至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2.3用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患儿,训练才会有效果。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训练患儿不能心急,不可大把抓。一是先找准最优先解决的问题;二是训练的项目不可过多,根据孩子的水平选项;三是训练的时间应循序渐进,切不可第一天就一步到位,急于求成。
2.4对待自闭症患儿,不可过分放纵,也不可过分期望高,拿一个患病的孩子同正常孩子比本身就不公平。家长要正视事实,要随时发现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不妨拿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比,那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进步很多了,同时对孩子施予表扬和奖励、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和困难。
2.5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1要关心患儿,动员家长积极参与,防止患儿攻击行为和自伤、自残行为,及破坏行为。
3.2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
4、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结论: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能提高患儿父母对儿童孤独症的认知水平,促进父母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减轻家长的焦虑。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