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闭症患者走失后
近几年来,有关自闭患者走失的事件时有所闻。几天前,本地著名的社会政治评论员李健敏(Mr. Brown) 在他的博客记述了女儿失踪的原由及寻找她的经过。他那患有严重自闭症的11岁女儿在挣脱大人紧握的手后,霎时消失于人潮拥挤的多美歌地铁站。他和太太、亲友、同事遍寻地铁站和车厢不着;情急之下,他还通过社交网络呼吁公众人士的协助。后来,在朋友和地铁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终于在直落布兰雅地铁站找到女儿。
这令人联想起几年前发生的另一件个案:患有自闭症的16岁少年在和母亲及女佣外出时突然走失。母亲和女佣在遍寻不获的情况下,只好到警局报案。第二天,还通过电台1003的早班节目请求公众协助。后来,一名机警的听众林先生(地铁驾驶员)在巴西立地铁站找到少年,母子二人终于在皆大欢喜的情况下团聚。
笔者曾经历过孩子小时候在百货商场走失的梦魇,所以可以体会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失踪后那种忧心如焚的心情,更了解要教导这类孩子掌握一般生活自理能力的困难和挑战,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些防范措施是我们可以采纳的。现在仅借着报端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希望其他父母可以做为参考。
首先,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来决定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又不具备一般的学习能力,每次带孩子外出前(尤其是去人多的地方),就先为孩子佩戴上有系带的卡,套在脖子上。它除了可以用来装易通卡外,还可以装“求助卡”。父母可以在卡片写上电话号码、孩子的姓名和简单的救助信息。一旦孩子走失了,这张卡片就可以派上用场。凭着卡上的信息,公众人士可以轻易地联络上父母。
当然,为孩子佩戴具有追踪功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只是不是每个家庭可以承担那样的花费。在中国和台湾两地,一旦孩子被医生确定是身心障碍者,就会获得残障卡。我们的政府可以仿效这些国家的做法。一旦有了残障卡,父母可以省却自备“求助卡”的麻烦。同时,这也方便一般公众识别他们,尤其是这些孩子的缺陷在外形上并不明显。
其次,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无损,又有基本的沟通能力,父母可以预先教导孩子在走失时应如何向周围的大人求助。一般的自闭儿是视觉学习者(visual learner), 所以,可以用图像交换沟通系统(PECS)或社交故事(就是以写故事的方式)将整个求助过程画(写)下来,以便更有效地教导孩子。一般严重的患者有泛化(generalisation)的障碍,不晓得举一反三。在家里应付裕如的自理能力一旦到了人多噪音多的公共场所很可能就消失了。所以,不止是家里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外面也有学习的机会。时机成熟的时候,自闭儿的父母不妨在实际的场景中,找一个朋友配合一下,让孩子有机会彩排。即或不然,每当经过百货公司的询问柜台或地铁站的控制室时,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那是寻求援助的地方。
除了父母采取防范措施外,地铁业者也应考虑让值班人员接受一些基本的训练。他们必须对自闭症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才晓得如何适当处理类似的突发事故。否则,不但会措手不及,还可能会越帮越忙。
在此,笔者也呼吁公众人士:当你看见一个神情木然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地铁站、巴士车站或百货商场徘徊时,请你留意一下,那可能就是一个需要援助的自闭症患者。你及时的援助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