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特教机构可做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牵头者
近几年来,随着“全纳教育”理念在幼教领域的深入和普及,也随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办园特色的竞争,有一些有“全纳教育”思想,又有特色办园理念的幼儿园,愿意接收孤独症儿童。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门和残联组织,已经把孤独症儿童的人园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政府部门对许多公办幼儿园提出了实施全纳教育的办园要求,提出了接纳孤独症儿童入园的政策指导;有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已经指定了办学质量较高的公办幼儿园接纳孤独症儿童,实施回归主流的一体化教育。这些幼儿园将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财政资源和特教资源的支持,这就为这些公办幼儿园作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创造了优势的条件。这部分公办园最有条件实施“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他们应该不辜负家长的期望和政府的委托,真正成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表率。如果家长和他们积极沟通,这些幼儿园就可以成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因为幼儿园是实施“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接纳态度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幼儿园的带班教师、辅助教师,是实施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的实践者,所以,幼儿园本身是“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最理想的牵头组织者。
幼儿园作为牵头组织者,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有时候还需要寻求实施“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指导。如果本园还没有条件安排保教人员做特殊辅助教师,幼儿园就需要同意家长走进幼儿园,承担特殊辅助的职能,或者协同家长,从特殊训练机构中聘请特殊辅助教师。幼儿园实施“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订详实可行的“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方案”。幼儿园的管理者需要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检
查、督导。
作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幼儿园需要对多种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才能够实现令家长满意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通过接纳孤独症儿童开展“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既满足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又成就一件功德无量的爱心事业,凸显了自己的办园特色。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园的生源,拓展办园效益,促进幼儿园自身的发展。
•孤独症训练机构,电可以作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
近几年来,许多孤独症特殊训练机构,在经历了创建阶段的成功后,都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康复教育质量求生存,以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特色,是众多训练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训机构具有运用自己具有的社会资源和特教资源,为孤独症家长排忧解难,为孤独症儿童创造“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康复条件的责任和职能,所以,特殊训练机构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我国目前的孤独症儿童特殊训练机构,大多数是由孤独症儿童家长自己创办的,他们和众多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一样,有着共同的处境,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愿望,这些机构的创办人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只要对孤独症孩子康复有好处,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所以说,孤独症训练机构也是理想的“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
特殊训练机构作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社会资源,积极地寻找能够合作的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园的带班教师、辅助教师提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培训辅导,也可以利用自己特殊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直接提供特殊辅助教师。特殊机构要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制订孤独症儿童“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方案”。
在“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孩子,仍然需要做个别化训练。“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模式中,有一种为“幼儿园随班保教加特殊机构训练”,就是半日在幼儿园进行随班保教,半日在特殊化训练机构里接受个别训练。特殊训练机构要把特殊训练和幼儿园随班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使“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孤独症训练机构在“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中,积极主动、大有作为,通过开展“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拓展自己的生源,拓展自己的康复服务职能,拓展自己的经济效益,满足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需要,也使训练机构本身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还有一类各地残联组织用国家财政支持举办的训练机构,和民办的训练机构相比,这部分残联组织举办的训练机构,更有条件、也更有责任来担当“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牵头组织者。我们期望,由于他们的牵头组织,会加快推进孤独症儿童“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的实施步伐,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从而为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做出更辉煌的成就,这是作为一个机构的职能,更是国家、社会赋予我们的一种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