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无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
很多孤独症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却不会说话,有时只能像婴儿一样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有的患儿一岁左右有自语现象,只会说少量单音词,无意识的“啊、哇、爸爸、妈妈”等音,过后语音会消失。有的患儿在三岁以前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唱儿歌、背诗歌,但是在三岁左右语言开始退化,直至无语。这就是孤独症中的特殊类型——无语孤独症。据资料表明,如果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早期语言康复,给予患儿语言刺激,2/3的无语孤独症患儿的语言有可能又开始起步,语言开始向前发展。开始模仿发单字、、单词、叠词等。出现延迟模仿的现象。紧接着开始大量仿说。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正确意识到孩子的情况,从而失去了最佳的训练时机,让孩子的失语状况更加严重。
面对这样的儿童,应该怎样训练才能较好地补偿他们的缺陷呢?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两名无语孤独症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能张口说话了,有一个从不愿意说话,也不能说话到现在能跟着老师张嘴发音,另外一个能小声地说一些简单的话了。这里就无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谈谈我个人体会。
1、对儿童进行粗大动作模仿训练
这里说的粗大动作,就是简单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又是常用的动作。只有这样的动作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绩,并且被儿童所掌握,达到训练的目的。先要从简单的一步动作模仿开始训练。比如,模仿老师触摸身体部位(模仿老师摸手,摸头,摸耳朵等等);模仿老师使用物件品做动作(如,用手巾洗脸,用杯子喝水等)。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儿童的依从性和执行指令的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能学会观察别人。这是孤独症儿童走出自闭的第一步,是儿童语言训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随着儿童模仿能力的提高,可训练连续的两步、三步动作模仿以及听口令做动作。
2、口型和发音训练。
儿童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较为困难,因此必须在儿童有嘴部动作和一些身体大动作模仿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过渡到口型、发音的模仿。
对于这些儿童,前期的训练任务重在口型模仿训练。让儿童与老师面对面,能保证儿童能看着老师,能清楚地观察老师的动作。老师用夸张的动作示范发单音的口型,动作讲究要慢,这样儿童才能看得清,记得住,并且动作的幅度要大,要比较的夸张,这样才利于儿童模仿。儿童模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困难,老师可以用手或小棍之类的物件作辅助工具协助儿童做出正确的口型。比如我在训练发“a”的口型,一儿童始终不能做出“a”的口型,他的嘴总是扁的,就是不会学着我张开。我就用手帮助他,当他开始发音时,我用手轻拉着他的嘴,让他张大嘴,帮助他做出“a”的口型。开始儿童可能只有口型的模仿,没有声音的发出,只能跟着老师做出相接近的口型,不过过后就可能同时出现声音,最后可能出现必须看着他人口型才能模仿发出单音、单词、短句。无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到短句阶段,就已是很不错了。要把儿童的模仿性语言发展到有意义的语言,即能使用简单的词语或短语表达简单的意思,那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
3、从熟悉和接近生活的内容入手
只有熟悉和接近生活的语言才是儿童所熟悉的,,只有熟悉的内容才有利于儿童练习,这会带给他们比较多的语言刺激和语言复习的机会,才能给他们提供运用的自然环境,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入手,这是训练内容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训练他们说“爸爸、妈妈”这些常用的称呼,教他们说“好、有、吃、要”这些常说常用的单字,让儿童学以致用,不仅会说,而且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和可以使用的环境,这可以让学生进行极简单的交流,为达到以后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打下基础。
4、注意力的训练
儿童的注意力训练也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注意障碍,他们的世界中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不在意周围的人或事物,他们不去理睬别人对他们的话语,不听从人们的要求,他们要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他们很难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样事物上,他们自己玩,想自己的事情,有时,对老师或老师所说的物品只有一秒钟的注视。这项内容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涉及到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问题。因为没有注意力的学习是很难进行的,更不要说成效了。训练注意力,包括目光对视、追视、定位注视、保持注意、变化注意、有意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无语孤独症儿童,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其障碍表现不仅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参与程度,训练的接收方式、能力也不同。老师应因人而宜,设计不同的训练情景,使用不同的训练策略,运用一定的物品或按他们的要求给予他们满足,让他们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人而异,因人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