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在干预过程中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基础部 张荣
在孤独症孩子康复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如,在孩子通过前期干预具备视觉、听觉仿说能力之后,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
1、在发音时对大人声音、口型等提示过分依赖;
2、说话时一口气一个字(气流应用不通畅);
3、说话时语速过慢或过快(上下颌关节协调不好);
4、口型不到位(小肌肉的协调或控制)。
以上现象说明孩子下阶段训练重点,应该从视觉/听觉模仿阶段向听指令/复述阶段过渡。这就需要我们干预者随着孩子阶段性变化,灵活的调整训练方法。
a、孩子不熟悉的音节,在发音时一定要求孩子靠视觉或听觉模仿,控制口型到位准确发音(基础能力);
b、待孩子具备以上能力之后,此阶段干预者如果不能即时改变方法,仍按先前的方法训练的话,那么就会有以上现象出现,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能顺利向前发展,给人感觉孩子总是在原地踏步,或有点退步;
c、正确的解决策略:
到此阶段的孩子在干预过程中,大人给孩子发指令时技巧极为关键。也就是说,你不论让孩子说单词、儿歌、短句等,在此之前千万不恩那个一个字一个字地给他提示或示范,而是先将完整的内容从听觉灌输给孩子,使其听觉记忆广度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孩子在复述的过程中如果只能记住第一个或前两个字,大人此时及时将后面的字或词提前再给听觉提示,使其听觉记忆的空缺得到及时的填补。同时,孩子说话的连贯性及气流应用的通畅性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同步提高!
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孩子以上出现的现象会逐步消失,听觉记忆能力及语速的控制能力均得到相应改善,最终孩子才能在你诱导下做简单的对话!
孩子具备说的能力之后,又会有以下的现象,如:
1、多半时间总是自娱自乐,不喜欢与他人互动;
2、生活中对语言应用的主动意识欠佳,通常在大人诱导或刺激下才能配合表达;
3、在情景中不能准确的或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阶段孩子训练重点应该是多制造环境来激发孩子的沟通动机,在情境中或动态中有意识设置障碍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如:
1、在情境中有需求时,大人一定不要即时满足他,等待或诱导孩子表达之后再给予满足;
2、当孩子用哭闹或行为动作来预期达到自己需要时,大人应即时将孩子心里想法先说出来,让孩子重复大人提示表达自己的心理需要,然后再即时给予满足,久而久之让孩子明白有需要时应该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哭闹或动作表示(切记遇到此情况,大人不要习惯性去问:你想干什么);
3、故意让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或不想吃的东西来激发孩子表达“我想干什么或我不干什么或我不吃××”。
4、在情景中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大人要做到“少提问、多激发”,多用反问句,不要每遇到情景就习惯提问,如“你吃不吃呀?”“你想干什么?/你想不想尿尿?/你想吃苹果还是饼干?/还吃不吃了?”,等等。
因为此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表达的主动意识,而不是对疑问句的理解,更何况他此阶段也不会去理解你的话然后做出相应正确反应,即使反应了,那也是在重复你最后几个字。同时你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被动的应答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表达者。
如果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主动的表达者呢?
首先建立孩子看到了、遇到了、想到了就说的主动意识。
怎样才能建立这种意识呢?
只要做到以上内容,孩子这种意识会逐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