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听力正常,但是听觉能力却比不上其他儿童,因为他们缺乏聆听的意识和习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听觉训练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听力大都正常。
据观察,孤独症儿童在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选择、听觉理解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孤独症儿童听觉能力的训练。
1.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声音觉察的训练(察知水平)
这是最基础的听觉能力训练。声音察知是训练孤独症儿童有意识地用听觉感知生活的世界中的各种声音,养成聆听的习惯和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1)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
听觉游戏条件反应训练是指在有意识提醒儿童注意听的状态下给出声音,训练儿童听到声音后做出反馈(即行为表现)。这是最初的听觉能力训练,目的是通过各种声的刺激,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听觉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耳朵感知周围世界,养成聆听的习惯。通常我们用听声放玩具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如:3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选择套筒、套塔、乒乓玩具等容易操作的物品.只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3—6岁的儿童可以选择“以形补形”这样的玩具.这种玩具在做听觉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形状辨别能力,而且这种玩具比较小,有利于锻炼孩子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发展。
(2)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
指在不提示儿童听的自然状态下看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听觉水平比听觉游戏条件反应高。在听觉游戏条件反应中,训练师是在提示儿童注意听的状态下给出声刺激的,很多儿童能很好地察觉声音,但在未强化注意听的情况下,孤独症儿童也能对各种声音做出敏锐的反应和相应的行为,真正获得听觉。该项训练初始需要提示,渐渐让儿童形成习惯。如,一人陪儿童活动.另一人喊儿童名字或给出其他声音,观察儿童反应。如果儿童没有反应,提醒儿童“听,什么声音?”“听,谁在叫你?”
训练中应注意:①初次进行训练时,最好有两个训练者,一个为训练师,给出声音;另一个为合作者(扮演孤独症儿童),示范完成听觉反馈,即不发声,用手指向耳朵做出“听”的姿势,然后做出规定好的行为反馈。这样会帮助孤独症儿童尽快理解游戏规则,明确两个角色的不同,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训练,孤独症儿童却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理解,因为他们缺乏游戏互动的兴趣和能力。训练者需要多次演示游戏过程,引起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参加。很多孩子开始时拿起玩具就放,根本不注意听有没有声音,不懂游戏活动规则;有的孩子发音后放玩具,而不是听别人发音。这往往是只有一个训练者造成的,这个训练者在说明活动规则时,要同时扮测训练师和孩子两个角色,经常要边给出声音边完成反馈动作,而且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理解语言时,更习惯使用视觉接受信息,因此很容易把两个角色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应该自己发音并完成反馈,这样,他就会不注意听声音了。②要求儿童在听完声音刺激后再做出反馈,完成整个的互动过程,不能边听边模仿。③声源的选择要多样化。在察觉训练中,应多选择有意义的声响,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敲门声、歌声、洗衣机转动的声音……它们分别代表一种物品或现象,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孤独症儿童把声音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为下一步分辨做准备。如果听觉训练只出现某一种或很少的几种声音,反而会变成一种听觉刻板行为。④由于孤独症儿童缺乏游戏的兴趣,对游戏关注的时间很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要求家长辅助完成游戏活动。
2.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声音辨别的训练(区分水平)
声音有4个重要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在听觉分辨的训练中,我们要注意从以上4个方面人手,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会辨别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快慢以及音色、语调等,缺一不可。在能够察觉声音之后,需要训练孤独症儿童分辨不同声音的差异。我们要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逐渐意识到各种声音是有差异的,并学习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在此期间,训练者要不断地把某个声音与相应的事物配对出现,逐渐让孤独症儿童了解这种固定的联系,为下面的分辨做准备。
3.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声音识别和理解的训练(识别水平和理解水平)
当孤独症儿童明白声音和声音是有差异的之后,就要训练他们辨听各种语音或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比如,当他听到“碗”时,能指向“碗”这个东西,这样就把声音和物品建立了联系。这一水平阶段的训练以语音刺激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建立声意联结,形成听觉表象。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低,他们常常只是囫囵接受语音的形式,而不理解语音所表达的内容。这一阶段的训练的主要方法是接受言语指令,完成言语要求。具体方法如下。
(1)闭合式辨听。
闭合式辨听是有选择范围的辨听,给孤独症儿童呈现一定数量的不同实物、玩具、模型或图片,训练师说出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名称,要求他们通过听辨指出或取出相应物品。训练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范围由小到大。选择范围就是摆放物品的多少。#p#分页标题#e#刚开始训练时,给出3—5个物品就可以了。随着听觉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摆放物品的数量:8个、10个甚至更多。这样干扰因素越来越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②词语内容由易到难。初始训练时,把差异较大的词语内容放在一组,以降低辨听难度。
(2)半开放式辨听。
当孤独症儿童能够准确辨听以独立形式出现的词语以后,训练者应有意识地把它们放到有综合背景的较复杂的画面中进行半开放式辨听,这样会使听辨难度大大提高。这是由闭合式辨听向开放式辨听过渡的阶段。例如,训练师出示一幅图,问:“指一指,红色的灯在哪儿?小猫在吃什么?哪个是男孩子?”像“苹果、娃娃、桌子、椅子、小汽车……”这些词语在单个物体的闭合式辨听中,孤独症儿童已经很熟练,并且理解了词义,但同样的词语在半开放式辨听中,可能就会出现困难,因为图中有很多干扰因素。
(3)开放式辨听。
在半开放式辨听之后,要让孤独症儿童逐渐适应开放式辨听。这一训练包括开放式复述和开放式交流两个水平。①开放式复述。在开放式复述中,不再给出选择范围,训练者任意说出一个词语内容,让儿童复述。该训练可以分为有提示复述和无提示复述两个层次。提示词是在辨听之前给出的。可以通过让儿童看口型、文字、图片、动作等先理解辨听词语的部分内容或相关内容,帮助他对整个辨听内容产生联想和推测,这样会大大降低听辨难度。在听觉训练中,有时需要培养一定的猜想能力。即使正常人也不能保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字不漏地完整听取他人的语言。但是,虽然一句话漏掉了一两个字,并不妨碍我们对语言整体意思的理解,而且我们可以相框当时的情境以及以往的语言经验推想出漏掉的字词。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在交际中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训练他们借助对语言整体的感受能力和推想能力来理解语义。例如,有人问他“你喝矿泉水吗?”即使他没有听清“泉”字,也能根据其他语言信息推断出来。如果忽略语言的整体联系,完全不使用猜想手段,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独立听取.漏掉一个字就不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这样势必会影响儿童与正常人的交往。所以,在听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推想手段是必要的,但以猜想代替听是不可取的。例如有些孤独症儿童在准确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之后,别人问他“你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却回答“我4岁”,这说明他没有听,而是完全依靠猜想,或者只是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的“独自”。这是不可取的,应马上给以纠正。如果这项训练总是采用你说他听的形式,他们会很快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训练者要开动脑筋,设计出相应的游戏活动。让他们按照说的内容绘画是一个好方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孩子同时绘画,面对面不让孩子看到老师的绘画内容。画完后,将两幅画进行对比,复习语言内容,找出他听错的地方。训练者在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听力语言水平。对只能听取单个词语的儿童,可以说“画一个房子,画一个太阳”;而对较高水平的儿童可以说“在纸的中间画一所房子,在房子的旁边画三朵花”。②开放式对话交流。这一阶段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复述,而是在察觉、分辨、理解和表达互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言语交往,这是听力语言训练的最高水平。要让儿童达到这一水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这一步骤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A.相关内容的对话:即前后话语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由前一句话可能推想出后面的语言内容,这是开放式交流中较低水平的训练。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这三个问题以固定的顺序出现,所以他们可能靠主观推想猜出后面的问题。加上部分孤独症儿童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因此常常不能看出真正的语言水平。B.无关内容的自由对话:即每句话中没有任何关联,无法主观推想猜测。例如:“妈妈去哪儿了?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你爱吃苹果吗?”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水平的听觉训练还是必要的。该水平是难度最大的听觉训练内容,要求儿童排除其他一切辅助因素,专注于听的途径。
以上训练步骤的发展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交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和需要灵活掌握和调整训练步骤。比如,孩子还不能完全分辨清楚相近的词语,但可能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交流。如果发现他在复述时总把两个词混淆起来,就可以回到前面闭合式辨听的阶段,让他仔细感受这两个词语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孤独症儿童具有超强的机械记忆能力,这项训练对他们很容易。这时我们要区分他是“回放”还是理解,对这部分孤独症儿童,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听觉理解上。
4.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发声构音的训练
孤独症儿童特别是“无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由于长期缺少语音的活动,或者经常发出一些无意义的自发音节,他们的发声构音活动也有异于其他儿童,发声构音功能较差,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有目的地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发声构音能力。
(1)加强呼吸训练。
语音的形成是气流和声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气流的强弱变#p#分页标题#e#化与声音响度和清晰度有密切的联系,气流的长短、强弱与语言表达的节律、流畅、表意的准确性等密切相关。有些孤独症儿童在说话时发声无力或气喘吁吁,还有一些儿童只有口动却发不出声音,而流畅和节律障碍则是孤独症儿童的普遍问题,这些都跟呼吸有关。
呼吸训练方法介绍:①深呼吸:主要训练增加吸气量,让儿童掌握正确的呼和吸的方法和状态。吸气要足,要深,呼气要均匀。锻炼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动作要领:肌肉放松,呼吸器官舒展自如,喉松鼻通肩部放松,胸稍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肩自然放松,双臂可自由活动。从容吸气.吸气要深到肺底,小腹肌肉向小腹的中心位置收缩。因为孤独症儿童年龄较小,呼吸训练一般都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呼吸训练游戏有:闻花香、吹气球、吹泡泡、吹画、吹纸条、吹球过洞、吹蜡烛等。②呼吸锻炼操:是一系列的动作练习,帮助儿童呼吸肌肉群得到正常发育。分两节,第一节:扩胸运动(二八拍),两臂弯曲平举至胸前向后甩,然后把两臂伸开向后甩。注意不要缩脖子和喘气,一拍一个动作。第二节,呼吸运动(二八拍),两手缓缓上举同时吸气,两手缓缓放下呼气,两拍一个动作。活动游戏:长高了,变矮了。③声气结合训练:深吸气连续发出一些音节,如:ha、ha、ha、ha、ha或pa、pa、pa、pa、pa、pa等易发的送气音。或者做数数练习,训练有控制的呼气,如:数数“1234567……”,直到一口气用完;数葫芦,看谁数得葫芦多;叹气,看谁时间最长。
(2)构音器官的训练。
构音器官(唇、舌、齿、腭等)在发音时位置和形状的改变.都会引起共鸣腔的变化,从而发出不同的音。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尽量帮助孤独症儿童把构音器官的机能恢复起来,使构音器官问的配合协调灵活,特别是能准确模仿口形和舌位。
(3)发音练习。
无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发音器官完好,但是由于交流障碍以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善于协调地使用发音器官,因此需要进行发音的诱导。让孤独症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发出语音。这是指导发音困难的儿童发音的一种特殊的指导方法。常用方法有:①出声。对发不出声音的儿童,通过触觉诱导发音。让其一只手触摸自己的喉部,另一只手触摸训练者的喉部,发音时通过手的触觉对比发出声音。②出气。对不会发出气音的儿童,可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气流的大小。如:b、p的发音可以通过观察嘴前的小纸条的飘动来正音。也可以把手背放在口前,用触觉来感知气流的强弱,通过模仿学会发气音。③克服尖音。尖音的出现主要是发音时紧张,造成舌尖下压。发音时可让儿童全身放松,做缓慢的发音,或把单纯的发音训练放在儿童的游戏和生活中,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发音,并多给以鼓励。④克服低音。有些儿童发音时,发音器官过于放松,造成低音。发音时,让其全身紧张。发有力的爆发音,或用手贴于发音部位,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触觉来感知尖音和低音的不同。发声训练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语音的所有内容,即单韵母、复韵母、声母、音节、声调等。在训练中,要求可以逐渐提高。假如一个孤独症儿童还不会发音,你设定的目标应该是“让他发出声音”,活动中,只要他能在你发出声音后跟着发音,你就让火车跑起来,给他肯定。如果他是在哭喊而不是发音,则不能给他强化,而应采取忽略的方法,只有在他确实是跟着发音时,才能让火车开动。如果他这一水平已经做得很好,你就可以将要求提高。假如这时他把“u”模仿成“a”,训练者不要开动火车,而当他模仿出较接近的“mu”时,可以让火车开动;进而要求他清晰地发出“u”时,才能让火车开动。在你给每个孩子开始发音训练之前,你都应了解他们目前的发音水平。
通过这些训练,孤独症儿童不仅能学习发音,还能认识这些声音所代表的相应物体。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游戏中,孤独症儿童必须学会互动。
镜子也是发音训练中可以借助的工具。你可以把他抱到镜子前,先做示范,让孤独症儿童边听边看你嘴的运动。当他发音时,他也会看到自己口型的变化,有些孩子会对此产生兴趣。
5.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语言训练
在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理解与表达两个过程并不完全同步,一般来说,接受性语言即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先于表达性语言出现。理解先于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孤独症儿童虽然在语言上存在障碍,但是其语言学习的过程与其他儿童相同。
(1)理解性语言训练的途径。
孤独症儿童接受语言训练的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习得语言的年龄要大一些,但是,就“语言年龄”来说,却是刚刚开始,因此,在语言训练的初期,要关注孤独症儿童理解性语言的学习和获得.打好理解的基础,才能够过渡到主动的表达。因此,理解性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孤独症儿童的理解性语言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一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成人(主要是家长)的交往,二是特殊的语言学习(专门的语言教育康复机构)。
我们与孤独症儿童最初的交往虽然是非言词性的交往,但仍是他们理解语言、获得语言的最好时机。虽然孤独症儿童在你对他说话时常常避#p#分页标题#e#开你的目光,甚至把头转向一边,但他的耳朵在听,很多孤独症儿童会用这种方式接受信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大量的、足够的语言刺激,为其创造一个语言刺激的环境,是孤独症儿童获得接受性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应抓住时机反复地对孩子说话,并启发他们认识到这些话是具有意义的,只要孩子明确了言语的内容,就会逐步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相应的词为代表,从而努力去掌握这些词汇。
部分孤独症儿童主要依赖视觉感知语言,我们可以把话语内容转化为视觉感知的图画语言,或创设情境,促使其理解语言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要抓住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孩子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例如:早晨入园和晨间活动,排队、用餐、午休以及各个小的生活环节,都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常规的时机,同时也蕴含有大量语言学习的内容,而且这些词句每天都会复现,是儿童容易记忆和理解的语言活动。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抓住每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日常活动机会,进行语言教学。比如吃饭时,早餐、晚餐或吃点心时都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学习机会,也是积累和理解各种日常生活用语的好时机;饭前、饭后、洗漱、睡前或者与孩子共同外出的活动,都能够给以适时的语言刺激。
另外,渗透于一日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刺激也尤为重要。在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包括大量的语言刺激。比如科学活动、数学活动、艺术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都离不开语言的指导,同样也是孤独症儿童接受性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训练首先应从积累基本词汇开始。基本词汇就是最普遍、最稳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孤独症儿童生活、学习最需要的词汇。孤独症儿童词汇学习的顺序与其他儿童基本一致。即由名词(具体名词→抽象名词) →动词(一般4岁以后动词开始超过名词,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其他动词) →形容词(可感知的,近义、反义) →副词(主要是“不”“没”) →代词(我、你) →数次(1~10) →量词(个、只) →助词(的) →其他词类。
孤独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特别是词的概念义的理解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重复现象实际上是把听觉中枢获得的语音信息储存或直接传递到语言表达中枢.而跳过了语言理解中枢。正因为他们对语义的不做处弹因此语言理解能力极低。在基本词汇的训练中,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他们理解词义,获得正确完整的概念。
理解性语言的学习是和听觉训练、表达性训练紧密相连的。听觉训练中的听觉理解就是理解词语和句子,而要想表达正确必须先理解听到的内容所以在表达性语言学习中,仍然需要继续进行词语、句子、篇章的理解练习。所以理解性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理解先于表达这一规律,不仅要求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最初的语言教学时以接受性语言为主,而且,在孤独症儿童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要进一步提高其言语水平,也同样要求先理解,后表达。
正常孩子理解语言的标志:①能准确辨认语音或口形,而且知道其代表的内容。②能抓住词的主要特点,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③能指认或对词语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动作。由于孤独症儿童对长句子、复杂句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训练初期,应尽量使用简短的简单句,平均句长为5个音节左右。
在理解性语言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楚了解孩子语言水平。为孩子提供适合其语言水平及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保障语言学习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都不相同,语言的发展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日常生活(家长观察)和教学中的记录,每个学期进行的教学评估以及在教学中随时进行的教学反馈及评价,是了解孤独症儿童语言掌握水平、数量及类型的良好途径。通过评估找出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学。同时,要与其他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做比较,找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知已知彼,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②针对性的语言教学要与日常生活及教学中的一般性语言习得相结合。用“普遍栽花,重点培养”这句话来形容这种关系较为适合。在孤独症儿童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中包含有大量的语言刺激,有这样一种生活化、情境化的语言感知为基础,对特殊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特殊语言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的语言,又促进了孤独症儿童的日常交往,让他们更为积极地投入各个环节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语言。③重视已有词汇在以后教学中的复现率,强调温故而知新。积累词汇量,首先要注意复习学过的内容,创造日常生活情境.让孤独症儿童反复实践和应用已有的语言;其次,在教授新词时,可以利用已有的词汇进行解释、说明或对比。在旧的语言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既巩固了旧的经验,又学习了新的内容。另外,在积累词汇数量的同时,不要忽视扩充词汇的种类。如:动词、形容词、介词,适当时候还可以教感叹词。④利用孤独症儿童喜爱的教学形式进行理解性语言的教学。每个孤#p#分页标题#e#独症儿童的沟通方式都不相同,训练者要努力寻找他们最喜欢、最常用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因为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常常使他们做任何事都执著于一种形式,包括语言学习。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环境、孩子可以接受的形式及熟悉的人员等等。如:在教学中创造有趣的生活情境,在游戏中进行教学,吸引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再如在教室中设置“娃娃家”“小医院”的角色游戏区,有利于孩子在游戏扮演中学习语言。其次,要有计划地带孤独症儿童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直接经验,奠定理解的基础。例如春天到公园里踏青;秋天到果园里采摘;结合教学主题参观邮局、医院、市场等。另外,听故事也是孤独症儿童理解性语言学习的良好途径。尤其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对语音、文字信息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听(看)故事不仅能够拓展儿童的经验,丰富其情感,发展其想象力,而且可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一些新的语言信号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情节得以理解。
(2)表达性语言的训练。
通过理解性语言的训练,孤独症儿童积累了一定的有声词汇,这样就可以使用语言来进行表达了。在学习表达性语言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经历相似的阶段,即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的过程。但是孤独症儿童学习说话的个体差异很大,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和语言理解水平,制定训练的目标,采取适合的训练方法。
和理解性语言一样,表达性语言也是开始于一个词,通过无数遍的听、看以及情境的提示,儿童获得了词义,理解之后,才会进行主动表达。当孩子学习使用这些词汇时,训练者给以的即时反馈,能使他们对这个词产生兴趣,促使其反复使用。我们虽然不能强迫孩子去说某个词,但能为他创造说出这个词的环境和机会。每天都会有许多自然的情况供孩子应用已知的词汇,在反复的实际应用中,其表达性语言才会得以发展。
其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孩子在理解的同时就已经开始表达,只不过表达在理解之后出现,而且各阶段的训练目的不同。理解阶段注重理解语义,表达阶段注重语音的正确、用词的恰当、语法的规范、和语用的恰当。对孤独症儿童而言表达的正确、恰当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反复训练。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你可以要求孤独症儿童在做动作之前先说出这个动词。例如,在吃饭时间或在教学中准备一点儿吃的东西,你自己先说“吃”,然后吃一口。你再把吃的东西举到他面前,要求他说“吃”,当他完成后,再给他吃。开始。只要他发出音即可,逐渐要求他说出近似的音,甚至基本相同的音。要注意每次只给他吃一点儿食物,这样可以增加练习次数.如果一次吃得太多,会影响活动效果。
短语是从词到完整句的过渡。在儿童语言的发展中,能够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表述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这意味着他能更清楚地与人交流,并开始为句子的表述做准备。如果孤独症儿童出现以下情况,你就应马上开始鼓励他使用两个词语。①在你的记录中,已有几次他自己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说。②孩子能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单词(30~50个左右)。推得过快,可能反而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短语的学习特别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一般会辅之以固定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而这对于孤独症儿童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在表达时大多面无表情,语调刻板,节律异常。训练中需要为他们提供交际的情境和示范。一般是由辅助人员演示孤独症儿童的交际过程,让孩子模仿。同时把握日常生活中练习对话的良好时机,如老师和孤独症儿童的一段晨间对话:
××好。老师好。
换鞋子了吗?
换鞋了。
你吃早饭了吗?
吃早饭了。
妈妈呢?
上班了。
在这种有意义的语言中,孩子可以很好地练习并有效地应用短语进行交流。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在人们的语言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复句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句主要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另外,“被”字句和“把”字句是比较常用的特殊句式。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以简单句为主,对于语言发展较好的孤独症儿童可以适当增加复句的学习。句子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各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的建立及语调的把握。
疑问句是孤独症儿童句子表达的难点。因为交流障碍,孤独症儿童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引领交际的话题,因此问句的表达存在困难。开始时孤独症儿童可能只会机械地重复你的话,而不会回答,这时最好有另外一个人引导或示范他说出答案。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对话交流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他们进行大量提问,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主动提问。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也称对话.带有极大的情景性和感情色彩。交谈双方相互借助有声语言及各种丰富的手势、眼神、表情、语调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症儿童对话交流的水平极低。对话交流训练的方法主要有:①绘画形式,很多孩子喜欢看别人画画,并且自己也喜欢画,孤独症儿童的对视觉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并在活动中加入一些语言对话.如“我们画什么呢?谁住在这间屋子里?把桌子放在哪儿?窗#p#分页标题#e#帘用什么颜色的?”你在绘画中不断地向孤独症儿童提出问题,为他创设语言交往的机会。如果这个孤独症儿童说话动机不强,你可以想一些办法。例如:你画了一只小白兔,但故意说“看,我画了一只猫”,这可能会引他说出“不对,这是兔子”。选择一些物品的图片,针对图片内容对儿童提问。例如,把楼房、苹果、一杯水、公共汽车的图片放在他面前,再拿一张爸爸的图片给他看。并问他“爸爸住在什么地方?爸爸吃什么水果?爸爸渴了,怎么办?爸爸坐什么车上班?”你也可以选择同类物品的图片,如用牙刷、毛巾、梳子、碗的图片对他提问:“明明用什么刷牙?明明用什么吃饭?明明用什么洗脸?……”如果孩子答对了.就把相应的卡片给他。卡片全拿完以后,给他一个奖励。如果他拿错了,就告诉他正确答案,但不要给他卡片。在活动中,尽量要求他把句子说完整,如“爸爸坐公共汽车上班”“明明用毛巾洗脸”。②游戏活动:老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纸板娃娃,并在另外的纸上画出几套不同的衣服、裙子、裤子等。在活动中,你对孩子说“给娃娃穿红色的衣服,给娃娃戴蓝色的帽子……”让他选择,然后互换角色。③角色游戏:老师和孤独症儿童可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医生和病人、主人和客人、妈妈和孩子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不同的对话。我们还应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做出决定。这种问题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很有意义,如“你想玩什么玩具?你想吃什么?”开始时,最好给出两个选择物放在他面前。例如“你吃面包还是吃饼干?”“你穿蓝色的衣服,还是穿红色的衣服?”即使他不完全理解选择,但坚持做这种练习,是培养他自己独立思想的好方法。④外出活动是学习语言,增加生活体验的良好机会。在出发之前训练者应做一些准备工作,回来以后还要进行复习。如果你要带他去发信,就要先让他看到把信放到信封里封好,并用图片教他认识邮票、邮局、邮筒等。告诉他你要做什么及整个活动过程:去邮局买邮票,用胶水贴在信封上,投到邮筒里。然后带他去参与整个活动。回来后,再用图片复习一遍,并对他提问“我们去什么地方了?我们去邮局干什么?”⑤围绕主题的谈话:围绕主题的谈话活动是以一定的主题为目的的特殊对话。根据教师事先确定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主题的选择可以是自然和社会中孩子通过观察和学习掌握或部分掌握的内容。例如:关于“春天特征”的主题谈话,可以涉及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穿着、活动等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谈话是在长期系统的观察以及教师的教学,孤独症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进行的。主题对话不仅将春天的特征及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述春天的句子,为以后的讲述活动打下基础。
(3)连贯性语言的表达。
连贯性语言是相对于情境性语言而育的。情境性语言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在交谈者之间进行的对话,在此谈及的内容双方都有所了解,不需要连贯和完整,往往伴随一定的表情、手势作为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连贯性语言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听懂说话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虽然在整个幼儿期,儿童连贯性语言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发展幼儿讲述的能力、技巧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语言康复的具体任务之一。培养孤独症儿童讲述活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儿歌朗诵。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的词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寓,有优美的节凑。儿歌是儿童知识的重要来源。大量的儿童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如有介绍山水草木、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用;也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也有介绍简单的数日和时间观念的。这些知识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易于孩子接受和学习。另外,儿歌的语言简练、形象、口语化,易于儿童模仿和学习。每首儿歌一般是3—7个字为一句,4~12句为一首,用词通俗,接近孤独症儿童的接受水平。而且儿歌讲究韵律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学起来既容易,又便于记忆,是孤独症儿童学习连贯性语亩的开始。②讲故事和看图说话。故事和看图讲述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有条理地叙述事物,加强思维、分析、概括和连贯表达的能力。有些故事中有很多重复的语句,这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形成固定的句式。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把重复的部分留给孩子来说。如《拔萝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拔呀拔呀拔不动”和“××拉着××”这两个句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孩子往往会对这些不断重复的语言发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模仿。老师在讲故事时要注重表情和语气。例如在说道“拔呀拔呀”时,要做出非常使劲的样子;而说道“拔不动”时,要做出沮丧的表情。对水平较好的孤独症儿童要多对他们提问,老师要设计大量的问题。例如“老爷爷在干什么?爷爷叫谁来了?小狗拉着谁?谁拉着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