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重复语言的矫正
这个现象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语言障碍表现之一。
有的自闭症儿童经常重复某个单句,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单句有其特殊功能。比如一个自闭症儿童经常说:“姥爷走了。”经过分析,发现一旦这个自闭症儿童想离开某个令他烦躁的场合,他就说“姥爷走了”。再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到起因是姥爷某天到他的房间陪他玩耍,由于他不听话,姥爷生气地说“姥爷走了!”并迅速离开了房间。这个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自此,每当自闭症儿童自己想离开时,就说这个句子。还有自闭症儿童在与人交谈时,经常问:“你早上吃什么面包?”通过多次对话,发现自闭症儿童能从这样的问答中得到很多乐趣,似乎能获得“谈话掌控方”的满足感。还有其他各种单句重复现象,这些单句似乎与谈话场合、内容不相称,但这些语言现象,有的实际上是儿童自己意愿的表达,有的是儿童为发起或维持谈话所做的努力。因此,在训练时,最好不要命令儿童“不许再这样说!,,或者说“不对,应当这样说”等等,而应先分析句子的功用,了解:儿童说这些句子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形制订措施。
在个案训练中,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提醒家长在儿童说完以后,对他说:“我知道了,是童童(自闭症儿童化名)想走了”,或说“你想走了”。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儿童希望发起或维持谈话,并从中获得满足感的情况,应当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让家长采取不同措施。有些家长需要每次都认真地回答,因为他们的孩子得不到回答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家长可以在答话中,变换回答的内容,比如这次或这段时间回答“我早上吃黄油面包”,下次或下段时间则回答“我早上没有吃面包,我吃的是稀饭和包子”。变换内容有助于扩充儿童的词汇,并巩固相应的语法。有些家长则可以忽略儿童问话或发起另外一个话题。要注意的是,不能每次都忽略或改变话题,因为儿童要获得的是自己主导谈话的体验;但是在某些时候适当地忽略或改变话题,能让儿童体验“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此外,儿童重复的单句内容是会变化的,他们可能在这几月重复说这个句子,而后又更换成另外一个句子。
还有一个重复现象表现是“鹦鹉学舌”,即儿童对他人问话不回答,反而重复其他人的问话。对于这种现象,可以辅助儿童恰当地回答,但是注意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变换问答的场景和内容。
而对于儿童重复背诵大段的广告词或对话等现象,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大段重复,让自己获得“存在感”,因此建议家长或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说,不过多加以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