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主要障碍有几点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其最显著的障碍,而语言教学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在语言障碍中一共有五大障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声线障碍等。
一、构音障碍
1、特征:说话清晰度较低,部分孩子口腔机能协调较弱
2、成因:口腔机能较弱、唐氏综合症(舌头较大)、成长期接收了错误示范,双语学习等。
3、常见的构音障碍:
(1) 齿化:较常见所涉及的前辅音/s/ /ts/ /tsh/;发音错误的地方:舌尖伸了出来,放在两排牙齿中间
(2) 后辅音问题:较常见后辅音问题:错误字例:真→憎 懒→冷 乞→黑。对于学童来讲,前辅音较多有问题,对整体说话的清晰度影响较明显,较易发现;元音和后辅音较难发现,整体观察:带有口音的学生较易有此部分的问题。
4、教学策略:(1) 避免重复学生的错误发音,(2) 给予正确读音的示范,(3) 鼓励学生重复你的正确读音,(4) 给予语言/视觉上的提示,(5) 提倡朋辈之间的学习及鼓励,(6) 鼓励学生家长积极接受专业的治疗。
二、 语言障碍
1、特征:语言理解能力弱、说话多用短句表达、词不达意、句子文法错误、社交沟通能力弱等
2、成因:智障、自闭症、学习困难、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双语学习等。
3、类型:语言主要元素:内容/语义,结构,应用。
(1) 结构有问题:错误运用字/词类,例:我叫××,我××岁,我读在救世军石湖学校。
(2) 内容/语义有问题:特征:说话多,但内容空泛,不切合话题,语言理解力弱。
(3) 应用有问题:特征:被动、不多响应别人的说话,多言、但忽视了聆听者的存在, 社交沟通能力弱。
(4) 叙事能力弱:特征:有基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较弱,未能有效与人分享生活经验
4、教学策略:(1) 说话内容宜简洁直接,及多运用较易明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子。(2) 说话速度要适中,避免同一时间提供过多数据。(3) 帮助学童培养遇有不明白的情况主动提出的习惯。(4) 耐心聆听,让学童有足够时间组织及表达。(5) 接纳学童语言的困难,并尽量理解他的意思,尝试调整对他们的要求。(6) 避免直接在别人面前指出他们的错处,如有需要可作出适当的示范,引导他们扩充所说句子的意思,加强要表达的内容。(7) 给予适当指引,协助孩子组织表达的内容。(8) 鼓励学童表达,别让其它孩子代言。(9) 提倡情境化学习环境。(10) 于校园生活中多制造学童表达自己意见/交谈机会,让他们参与日常闲谈。 (11) 提倡运用有系统的组织架构帮助学童表达。
三、声线障碍
1、特征:不恰当的说话声调、声量、声线质素,不能有效地控制声调或声量,说话声音沙哑、粗糙、带气声、震颤、失声、断调、过多或过少鼻音
2、成因:声带构造损害或神经性疾病造成的声带运动不良,长时间不适当地用声(经常大叫、说话太多、说话速度过快),不良的饮食习惯(例:经常吃煎炸食品,经常清喉咙及大声咳嗽等。
3、教学策略:(1) 提醒学生减少做出损害声线的行为。(2) 提醒学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及吃水果。(3) 鼓励朋辈之间互相提醒。(4) 鼓励学生家长积极接受专业的治疗。
四、流畅度障碍(口吃)
1、特征:不恰当的说话节奏、速度及力量,重复 (语音/单字/短句),将语音延长,阻窒,于句子中加插不必要的字,面部肌肉紧张,运用异常的声调说话。
2、教学策略:(1) 提醒减慢说话速度。(2) 鼓励学生运用简洁的句子表达。(3) 减低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压力。(4) 营造一个自然及轻松的环境,让学童能享受说话的过程。五、口腔机能障碍。
1、特征:流口水,舌头/嘴唇活动范围较窄,舌头/嘴唇活动欠灵活,舌头/嘴唇活动力度不足,未能合唇。
2、成因:唐氏综合症、成长期缺乏适当的刺激、后天因素,再次,我学习到如何识别
学童言语及语言问题。
1、发音问题:发音不准确
2、语言问题:(1) 不能依照老师指示,作适当反应。(如因行为问题而不听老师指示,不在此例)。(2) 表达能力薄弱,句子很短及常用意,思不明确的字眼。(3) 缺乏词汇,句子结构过于简单
3、声线问题:(1) 长期性声音沙哑。(2) 音过重或缺乏鼻音。(3) 与同龄学生比较,该生声调过尖或过沉。(4) 说话时,语调平淡缺乏变化。(5) 声量过大或过于柔弱。(6) 经常性失声。
4、流畅度问题:(1) 说话时多次重复着某些音或字。(2) 张开嘴巴或抿着嘴巴久久讲不出说话。(3) 将某个音或字无故拉长。(4) 说话节奏去越来越快,试图将某些音或字迫出来。 (5) 说话时,面部肌肉呈现颤抖及紧张
5、口腔机能问题:裂唇、裂颚所引起之语言困难(如发音不正确及鼻音过重)
一般我们会先对自闭症孩子进行口腔运动:
一.唇部运动
1.将嘴巴张开至最大(或说”啊”),停留3—5秒再放松。
2.将嘴巴向左右伸展(或说”一”),停留3—5秒再放松。
3.将嘴巴噘嘴呈圆形(或说”呜”), 停留3—5秒再放松。
4.将嘴形从”啊”变成”一”(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5.将嘴形从”啊”变成”呜”(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6.将嘴形从”呜”变成”一”(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7.将嘴形做出”啊—呜”( 可不发出声音),连续变化3—5次。
8.将嘴巴用力闭紧吸住,并做出”啵”的声音。
9.将嘴唇向内用力吸,并做出小鸟叫声。
二.舌头运动
1.将舌头伸出,越长越好,停留3—5秒再缩回放松。
2.以同样的速度将头伸出—缩回,连续3—5次。
3.将舌头伸出,向右(左)嘴角,停留3—5秒再缩回放松。
4.将舌头伸出,向左右嘴角连续移动3—5次。
5.将舌头伸出,向上(下)嘴唇,停留3—5秒再缩回放松。
6.将舌头伸出,向上下嘴唇连续移动3—5次。
7.将舌头伸出,延嘴唇顺(逆)时钟方向绕一圈。
8.将舌头伸向口腔内右(左)脸颊(外观可以看到突出),停留3—5秒再缩回放松。
9.将舌头伸至上下排牙齿,向左右移动做出清洁牙齿状。
10.用舌头顶住上硬颚作出马蹄声。
11.用舌头顶住门牙后方,从硬颚移动至后方软颚。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要注意两个误区:
第一,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忽略了启发孩子去理解使用语言的意义,甚至剥夺了孩子使用语言满足需要的机会,这种舍本逐末、为说话而说话的语言教育,必然事倍功半。
陷入这种误区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本身的特点。人类的生理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因。通过使用语言,人类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个结果使语言的使用得到强化,然后推动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个体语言的发展,从某种角度看,是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缩影。如果我们从源头上就人为地剥夺了孩子使用语言的需要,无异于釜底抽薪,再怎么“煽风点火”,也是难以奏效的。理解语言的作用,使用语言实现交流目的,这才是语言训练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所有的语言形式训练才有实际意义,切不可本末倒置。
现代亲子关系几乎使每个孤独症孩子的家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家长的过度关怀使孩子丧失了使用语言表达需要的机会。因为,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怀与照顾,往往是在孩子没有使用语言表达之前,就已经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对语言教育是很不利的。
第二,将语言单纯看成语言问题,没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联系起来的观念,更没有具体的训练方法。学习一个词汇和句型,还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经过反复示范,孩子是能够掌握的。虽然他们可以和普通儿童一样掌握同等的词句,但是,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仍然有很大的障碍。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多家长为孩子这样的表现困扰着:“孩子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别人是否喜欢听,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说话的时候目光不看对方,自己说完了转身就走开,不管对方的反应如何;不能围绕一个主题谈话,别人谈话时随便插话,和别人的话题又格格不入……”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不会说话”,这是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非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上特别突出,甚至他们终身都会带有这个特点。造成这一病态语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极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训练思维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培养孩子思维的逻辑能力,例如,培养孩子抽象概括能力,通俗地说,这种逻辑能力就是对事物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抽象的,孩子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才能理解这种抽象关系。如果孩子的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那么很多人际交往中的抽象社会关系,孩子是难以理解的,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必然就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鹦鹉学舌”。因此,在语言训练中,一定不要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不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地教语言。
首先在给孩子强化主动性语言时,必须具备孩子要有一定的思维理解能力,同时大脑里也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这样在强化主动性语言时才会相对容易些。
那么孩子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才能去给孩子做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界限,在孩子学会叫妈妈、爸爸时,这时我们也可以去过渡让孩子主动叫妈妈和爸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一个细节,要结合人物照片或者是一个情景,这个内容假如是在家庭中的话可能会好一点,所以可以跟家长交流,把方法给家长说,让家长利用这个家庭环境。不能凭空的去让孩子说。要注意一个量的积累,孩子只有大脑里面有一定的词汇量了,并且咱们平时做的时候也是结合这个情景去做的,所以只要量积累到了,孩子再到这个环境中时便会自己去表达,当然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主动性语言的激发。以上这些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下面咱们就说一下,当孩子学会一个新的内容后,我们怎样去往主动性语言过渡,假如这个孩子会仿说抱抱我,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第一要有这个情境,然后便是让孩子由口型仿说;听觉仿说;听觉复述;提示下表达;
主动表达。再由这个过程去过渡时,老师一定要对孩子做到察颜观色,根据孩子当时的表现,去变换表达方式,前提是必须要结合情景,并且这个情景老师或家长再去设置时,不能太刻意了,自然的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去给孩子做。还有就是孩子在学一个单词时,必须要让孩子结合实物或卡片去转换,要让孩子既去转换口型,同时视觉上也要去刺激孩子,让孩子去理解所说的话和这个卡片(实物)配对,其实也就是让孩子脑子里不但要积累这个单词同时也要积累这个单词所对应的影像。所以说孩子每学会一个新的音节时我们都要这样做,这样是为孩子以后主动性语言做铺垫。
其次便是当孩子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我们就要尝试着让孩子去背诵儿歌,最初做时所选的儿歌要以2--3个字一句的入手去强化,因为背诵儿歌是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孩子会背诵2--3个字的儿歌时,要及时的过渡更多的字的儿歌,这样慢慢的去延伸。在这个过程能中也可以穿插让孩子根据一幅画作简单的描述,当然这时需要老师去带动孩子,引导孩子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让孩子太依赖辅助。所写的这些内容在给孩子强化时,都需要一个量,要大量的去给孩子做,这样孩子的脑子里才能慢慢的积累词汇量,要不停的给孩子去灌输、去说话。让孩子慢慢的去消化、去理解。
所以说对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都能学会的,需要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孩子才能去表达,也需要我们勤于思考,要有耐心,善于总结方法去让孩子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