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四)
三、行为治疗
Barkley(1990)指出,行为技术对ADHD儿童的行为辅导甚具效用。行为治疗其基本原理为操作与安排环境刺激,以引发个案产生预期的行为,也是透过功能性分析,针对个别差异性对后效增强效果加以监控。
(一)功能性分析
功能性分析包含以下基本步骤:1.S(stimulus)刺激:亦即前因、问题情境的初步分析。2.O(organism)有机体:即生物条件,包括:动机分析(诱因条件与嫌恶条件)、发展分析(生物变化与行为变化对特定问题的影响)。
3.R(response)反应:亦即可观察的行为、C(consequence)后果。4.K(contingency)后效作用:指根据儿童行为的表现来决定给予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后果的技术。
藉由功能性分析,可明确地观察行为发生的条件,再进一步运用适切的行为改变策略技术和后效作用管理,可较有效能地来协助儿童养成适当行为,诸如:专注工作、完成工作、顺从行为、冲动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等;而减少儿童的偏差行为,诸如减少过动、中断工作、和攻击行为等。
(二)行为先前刺激的控制
Barkley于1992年提出[颜色标记]的设计,让儿童透过提示,可以了解环境的要求,然后表现适合的行为。例如:用红色表示保持安静需举手才能发言,绿色表示可以自由说话,黄色需小声说话,并布置于教室前黑板或明显的地点,以对过动儿童发挥事前提示与引导的功能。循此原则,针对过动儿童的特性及对环境中诱发刺激的控制教师及家长,应致力改善物理设施,并呈现突显的教学刺激;注意面积大小适当工作区,避免因环境的空旷而分心,建立作息规律性,以为儿童建立一个规律、结构化、适配性的的学习与生活情境。
(三)行为结果的后效增强
对于儿童行为后果管理法策略,因提供的增强物的类别(分为正、负增强物)及给予方式(分为给予、撤销)之不同,可区分为四类:
(1)积极增强:对于儿童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正增强物(儿童喜欢的事物)。如:在班级中运用代币制、积分板、或颜色板,按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的频度或次数,给予对等的代币、积分或等级的颜色图案等,以作为奖励或更换奖品的依据,激励儿童能持续表现专心行为。
(2)暂时隔离:对于儿童不当的行为表现,以撤销正增强物的方式来抑止,常见的隔离方式剥夺是剥夺权力、自由、或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暂停他喜欢的情境或活动,例如:对表现干扰同学行为儿童,要求他离开座位或现场,到教室中预定的隔离位置。例如:儿童表现抢话不举手发言的行为,是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忽略不注意他的方式来因应,称为消弱(extinction),也是类似原理的应用。
(3)惩罚:对于不当行为表现,给予负增强物(儿童不喜欢的事物)来作为抑止,常见惩罚有体罚、责备与反应代价等。如:儿童不专心写作业或未携带学用品,即扣除儿童原有的代币若干枚,称为[反应代价] 策略,是一种较缓和的惩罚方式。
(4)消极增强:对于儿童不当行为的减少,撤销负增强物来处理。一般是让儿童免除先前的限制、免除责任或给予自由。如:因干扰行为被隔离的儿童,因能够安静地配合,即可回到原来座位上。
(四)功能性分析与行为顺序型态
国内学者透过对自然情境的观察,采用行为序列分析,找出注意缺陷过动儿童常出现的行为顺序型态;进而据以编写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角色扮演脚本,促使具有易学、易类化使用及有趣味等特性。最后,将事件样本做统计分析,发现有注意缺陷分类型与混合分类型,且探讨组型与观察情境对目标行为出现率的影响。
(五)正向行为的逐步养成
有的研究透过上课及下课情境的观察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ADHD孩童仍有着正向社交的能力,但由于一般人容易忽略其正向社交能力而着眼于不适当的行为上,而减弱正向行为;故建议老师、父母着眼于增强ADHD孩童的正向行为上,以减缓其不当行为(林幼青,1995)。
与正向行为的建立有关行为治疗原的是行为塑造(shaping)策略,强调对于儿童行为的要求、或学习的目标的规划、或教材难易度的呈现,应该考虑儿童现阶段的表现程度,然后区分段性目标,由易而难逐步引导。例如:对于经常儿童不专心写作业或未携带学用品,为鼓励其专心作业的行为,可订定适当的增强标准,如:每次作业完成均给予一枚代币作为奖励,经几次儿童能完成后,再提高增强标准,如能完成并达到优等的评等,再给予奖励。
综合前述取向的研究结论,学者多建议对过动儿诊断准则与治疗计划,应考虑到ADHD疾患的异质性,并进行功能性分析,着重症状的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组型与因素的控制,来拟定治疗计划。并多着眼于增强ADHD孩童的正向行为上,以减缓其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