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三)
贰、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
一、药物治疗与饮食控制
(一)药物治疗
一般人最普遍的信念是,药物可用来缓和过动儿的行为,专业人员、心理学家以及医学界经常建议:长期地与严重地干扰别人的儿童应该接受医疗。ADHD常用的药物,如:抗郁剂、锂盐等,在美国90%之ADHD病患服用Methylpheidate,其安全性受到证实且副作用少。药物使用宜注意的原则是:不同年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明定治疗目标,知道药物的副作用等。但是药物治疗的主要问题如下:药物治疗的不良副作用、用药成瘾的问题、依赖药物的消极心理、用药量的问题等药品及治疗要持续多久等。因此医药治疗的实施;强调必须请有经验医师或治疗师做个别诊断评估,设计合适矫正计划指出因个别差异,过动儿的行为、成因、治疗预后等方法均不同治疗细节部份,并且对家长需要介入有关的用药教育。
(二)饮食控制疗法
常见包括方式包括:(1)排除食物中人工添加物:最著称的为范格氏饮称或称K-P饮食要求排除各种含有人工色素与人工香料的食物,或含有自然性的水杨酸盐的食物,如苹果、草莓、蕃茄与猪肉等。对K-饮食的评价。(2)过敏症处遇法:排除引起过敏症与过动的糖、牛奶、玉蜀黍、蛋、小麦、巧克力和橘子、柠檬等果汁。在食物过敏和食品添加物方面的控制,仍有争议,其治愈率尚属少见,研究学者持正反两面的意见。
二、身心统合取向的介入
生理取向的介入系呼应于其生理的成因模式或知觉特性的矫正,在心理治疗,多所间重两者的整合性介入,取向兹例举国内有关的训练与治疗实例或建议如下:
(一)生物回馈法
生物回馈法(Biofeedback)系教导个体控制其外显行为或内在的生物过程的方法,其方式是把个体有关的生理状况回馈给当事人,例如,经由训练当事人透过示波器(oscilloscope)或类似的仪器,监视自己体内的有关活动,以控制自己的血压或脑波。
(二)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治疗基于对过动儿成因的设定,过动反应系因对警醒度不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补偿反应,及相关之皮质抑制机转缺陷。因此,感觉统合治疗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前庭、本体与触觉刺激,以改善过动儿之过动行为。其训练目标如下:
1.前庭感觉:视觉过程、身体感觉的成立与保持身体动作、维持肌肉张力、协调身体两侧、保持头部的适当位置以及头部位置的改变、引导身体与环境空间相关位置的基础等。
2.本体感觉:指示运动的方向、稳定姿势、身体位置的认识,可自动调整身体与手脚的位置,免于跌倒、无需依赖视觉而能引导手脚的活动,能灵巧使用精细肌肉(动作)。
国内有关治疗的实例是:曾美惠(1995)对12位过动儿童实施一周五次每次3小时,为期14周的训练。结果显示:在与课业辅导组的对照组比较,感觉合治疗组的过动儿童在课业上的进步幅度较低,但是对教师及父母教导上的费心程度有比较明显之改善。
(三)其它治疗
其它学者实施的,或建议训练介入:尚有书法治疗(蔡明富,1994)、游戏治疗、艺术治疗静坐训练。
诸如:蔡明富(1994)对14名过动儿童实施八周,每周三次书法治疗,结果发现:在评量结果显示,对于观察情境中的过动、注意力行为,对自己及外界接纳态度等具有立即辅导效果,但仍未显现长期辅导效果。但从晤谈数据分析显示:对注意力、自我概念的促进及在冲动、过动等减少情形甚佳。由该项研究结果,反映了书法治疗对过动儿的应有其适用性与效益,但是仍需要长时期的介入,才能发挥长期的效果。
诸如:国内对过动儿实施游戏治疗研究指出:选择适切的游戏材料,及具有大人的引导,对ADHD儿童社会行为有正面的影响。利用单一个案实验,探讨积木区和沙箱对一个注意力缺陷及过动儿童和另一位普通儿童在逆流式回归主流安置情境之社会互动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均是大人介入的情境中儿童的适当的引言行为,以沙箱情境多于在积木情境;(2)特殊儿童的负向行为,在大人介入的情境出现得比大人未介入的少。此研究中显示沙箱治疗具有理想的社会效度支持,肯定游戏材料对特殊儿童社会行为之影响。
陆雅青(1996)建议对重度和极重度过动儿实施艺术治,以提升重度和极重度过动儿对感觉和身体的自觉度,但宜慎选活动的内容,及感觉刺激的种类、数量和强度,刺激呈现方式,以避免诱发分心及过动或攻击行为。其实施的原则可归纳如下:
1.活动的规划:
(1)艺术活动却时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考虑过动儿个人的能力、症状之外,其「兴趣」亦是重点,方能吸引其参与度,并加强其注意力的持续性。
(2)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过动儿社会互动的形式。但是小组成员互动的时间,则宜先以五~十分钟为基准,再视其互动反应有所增减。
2.适用的媒材:
(1)硬质性的媒材易于控制,较适合过动儿。
(2).贴画之拼图式特质,要求孩子小心地素材黏贴于有界限的背景上。
(3)感觉游戏媒材,包括:触觉(如布料、皮毛、砂纸、壳物和豆类)、嗅觉(如:牙膏、熟悉的食勿、香皂……等)、听觉(电子琴和录音带的不同声音和曲调)。
(4)最好每次只呈现一种刺激,避免诱发分心反应。
3.不适用的媒材:
(1)流质的媒体。因为过动儿无「界限」(boundary)的原始冲动,常有把沉溺于流质半流质性(如黏土)媒材的需求,呈现在退化阶段游走的现象。
(2)利用触觉或强调肢体大动作(如锤、打)活动,易强化过动儿的行动化的倾向,如:粘土与炭笔画,易其诱发攻击行为。
洪俪瑜则建议对冲动儿童实施放松训练如听一段音乐或静坐,使情绪放松。
综合来说,身心取向的介入的径路是:藉由不同媒材与活动设计的层次,有的以调节过动儿的感觉动作能力为主或作为起点,再渐次促进其自我观念与社会互动。因此介入的效益与层面,短时期虽在局部行为特性上可见其立即效益,但仍需要长时期的介入,才能对发挥全面适应行为与观念发生影响。另外,媒材、种类的适用性,教学刺激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其它人的引导刺激、主要刺激的单纯性等,均宜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