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问题分析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现存问题分析
一,以"医"代教,以为医药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存而造成家庭训练流于形式:
其表现为某些家长对通过教育能够使孤独症儿童良性发展这点存在疑虑,对教育康复缺乏信心.从家长这一心态分析,我认为这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做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其实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障碍,包括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究起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与外界效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们们从自我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代替教育训练的作用.这正如从所周知的"狼孩"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但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的有限的语言,不定期是由于教育的用用产生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二,训练内容单一,单纯强调语言训练,忽视其他辅助训练,乃是家长们的又一个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交流.就我们所遇见的孤独症儿童有许多都会说话,甚至有的还能背很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这能算是真正会说话吗
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从理论上讲,语言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就推动了其存在的意义,氢,我在本文特别提出不能片面强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做比单纯强调一种训练其效果要好的多,因为综合训练会更好的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真正促进语言发展的根本.
三,训练目不暇接与手段混淆
有的家长在家庭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的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造成目的手段混淆.这样做的后果一是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手段必然单一;二是无形中把一天的生活内容和时间划分为训练和非训练两大类,没有将家庭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其实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孩子建立社会交往能力,这其中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用语交流的能力等,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训练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面开展的.换言之,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我们应该运用的.可是据我所知,有部分家长在他们对孩子的家庭训练中,却存在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即不是从手段到目的,而是从手段到手段.比如以训练排球为例,他们认为排球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排球,从面产生了这们一个结果,即打排球是为训练时间,不打排球是为非训练时间,只视排球这一活动是训练内容,而视排球外的其他活动为非训练内容.这们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手段与目的混淆了.而正确的做法应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排球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即排球只是此时的训练手段,同时充分利用排球以外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训练手段和机会,共同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训练.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四,对强化手段缺乏正确的认识,故而不能正确运用从而使强化手段失去实际意义.
就这个问题在家长中普遍存在三种倾向,其一是以为强化手段(如食物强化)仅是哄骗孩子的方法.即孩子一哭就马上给予食物,使其不哭,久而久这造成的后果是使孩子把哭作为获得食物的信号,从而养成不良习惯;其二是认为食物强化只能用于训练动物不能训练孤独症儿童;其三单纯运用
食物强化,忽视其他强化手段.家长们的这三种倾向正说明他们误解了强化训练的真正目的,更有的家长将"强化"与"强近"相混淆.
那么强化训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说强化的目的是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的行为产生与消失是建立在对它的"出现"的态度上的.当某一操作活动发生后,及时给予正强化(奖励),行为出现次数会增多;反之,给予负强化,行为出现次数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强化手段包括食物强化,语言强化,动作,表情强化及其他社会强化手段.
具体做法是当正确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奖励,如给他最喜欢吃的食物或满足他的其他的合理要求等,并伴随语言的鼓励.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经过我次强化化成经常性的行为,从而正确行为习惯由此建立起来.当正确的行为经过多次强化成为经常性的行为.从而正确行为习惯由此建立起来.当正确的行为没有出现或错误的行为出现时一定不能给予食物等强化,必要时要给予惩罚(例如:移走强化物).久而久之,错误的行为不被强化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有时会发生孩子由于没有出现正确行为而没有获行正强化时愈加哭闹,发脾气,这是他们要挟家长的手段,如果家长就此妥协(如给他食品或拥抱,哄他),强化的实际上就成为啬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东西,即适行其反.而习惯形成以后再纠正就困难.另外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给予强化一定要及时,一般是正确行为出现后秒以内,以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并且一定要实现,不能追加要求(如:你再做一次……),否则强化就失去作用.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具体运用那种强化手段要依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而定,家长要注意观察,选择对自己孩子最大行这有效的手段来加以运用.而对于能力很低的孩子,当食物作为一右以诱发其学习欲望手段时,食物强化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孤独症儿童的食物强化与马戏团训练动物有本质不同.动物训练是建立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且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食物强化是最低级手段,要逐渐向语言强化过渡使孩子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学会约束自己,配合他们人.我们采用强化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强化,使正确行为习惯建立起来.因此说家长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认为食物强化有效,就单一运用食物强化.要同时伴随语言等强化方式,要记住永远不能脱离语言.运用食物强化时也不能使孩子过于依赖食物,要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逐步减少食物强化的次数,以至摆脱食物强化,代之以语言.
从以上现象说明家长不仅需要获得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须避免进入误区.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呼吁全社会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供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以期使家庭训练走上正轨,同时使孤独症儿童教育形式在家庭,孤独症康复教育机构,社会三方面有机配合,进入良性教育循环的系统.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是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为了使这个系统工程真正运转起来,让我们从事孤独症康复事业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不懈努力吧!
本文阐述的是孤独症儿童早期训练中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却是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核心问题.如果患儿家长在为孩子寻求康复途径的时候,不能走出误区,排除盲点,则只能是有良好的愿望而无良好的效果.爱心园衷心的祝愿各位家长能更多的了解孤独症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
爱心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