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的孩子如何迈过这道坎
不和人交流 不理睬别人 爱喃喃自语
前不久,越城区文教局在收集“特殊学生”心理案例的过程中发现,“自闭症倾向”的学生案例占了一定比例,“自闭”学生成了一些学校和老师关注的课题。据了解,儿童自闭症是心理学上的一道“难题”,治愈难度比较大,面对这一特殊的儿童心理问题,一些老师开始尝试帮助这些学生。 □记者 郭梅红
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案例一:四年级的小马长得眉清目秀,计算能力很强,一手字也写得很漂亮,学习成绩不错。可是他和老师却没有目光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老师对他说:“你叫我。”他也会重复老师的话,说“你叫我。”平时,他都很安静,话不多,但有时候会突然自言自语地讲几句莫明其妙的话,老师去问他,他又不理老师,好像没这回事一样。另外,小马有敲打周围物体的习惯,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这样,老师批评他的话,他就会反抗,或者张开双手乱舞,发出尖利的叫声。
自闭症案例二:小芳是从外地来的插班生,不肯和班上任何人交流,甚至连上课要小便急得大哭也不肯说一句“老师,我要上厕所。”据她父母讲,小芳从小就特别害羞,别人叫她,她从来不理。
据了解,自闭症的典型表现为:社交能力弱、不容易沟通、不正常或严重缺乏社会活动。育才小学的赵钱婴老师曾接触过一些“自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赵老师发现,这些学生往往还存在重复性动作,如不停地摇头、转头,有时甚至有自我伤害行为;对声音、碰触及其它感官有反常的反应。
给教学带来的难题
“自闭症”学生往往社交能力较弱,喜欢单独玩耍,所以他们往往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他们甚至不愿意参加课堂上的小火车活动(让学生按顺序依次回答的形式),因为他们不合群,时间长了,别的学生也会把他们孤立出去,这会让这些学生的情况更加恶化。”鲁迅小学的陈老师说。除了增加开展集体活动的难度以外,“自闭症”更多的是对学生本人的伤害,它不但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而且会对学生正常的成长造成很大困扰。
一些老师的尝试
为了让这些“自闭症”学生尽量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一些老师开始尝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自我的世界”。兴文小学的冯老师积极安排个性活泼的学生给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做伴,进行赏识教育,给“自闭”学生更多的关注度。育才小学的赵老师则常常一边讲课,一边有意识地关注“自闭”学生,多和他们进行目光交流,抓紧一切机会和学生相处,并且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家校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