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族与自闭症是不同的概念
(一)
自闭族作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兴起于日本,日文是“引きこもり”,
这些人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精神疾病,但从青少年时代起长期呆在家里,不上学,不工作,不恋爱,不结婚,不与外界接触,并伴随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报道,2004年在日本,有120万自闭族。他们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闭居在家,平均开始年龄为15.5岁。最短闭居时间为6个月,四分之一的人闭居超过十年,有的甚至已闭居在家达30年。这种社会问题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台湾对此作了最早的报道,将这类人翻译成“自闭族”。如果在英语精神病理词典中找一个对应词的话,我倾向于翻成“social withdrawal”。
研究一下,“自闭族”的人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 这些孩子一般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没有反抗期,内向,不善交际,自尊心强,要求完美,因此在发病前,一般都被人认为是乖孩子,优等生。他们在言谈,智力上悉如常人,甚至不乏昔日的高材生。(请思考一下中国乖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二, 父亲在家庭中缺位-不在或没有地位。请检查一下杨佳和杨丽娟家庭中父亲的地位。
第三, 家庭暴力-许多闭居者长期打骂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是他们长 期闭居生活中唯一接触并可以泄愤的人。而且,这些闭居者大多处于青壮年,在体力上明显优于他们的父母。(这些人很可能在幼年时代受过严格教育,甚至家庭虐待-中国人打骂孩子问题很严重,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第四, 这类人的家庭一般相对富裕。因为这些闭居者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父母照顾。试想,如果家庭极端贫困,也不可能能够养得起一个闲人了。(啃老族?“御宅族”?中国现在在走向富裕,如三十年前的日本,台湾。)
(二)
自闭症(autism),又称为儿童孤独症。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三岁前起病为特征。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 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 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 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 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 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 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 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 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 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注意,有许多人认为患自闭症的人比较聪明,这是个错误的看法。很可能受了高功能自闭症-埃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这个概念的误导。实际上在西方精神病理学研究中,也确实把埃斯伯格症作为自闭症的一个形式,因为这两类人都存在社交困难的问题。我不同意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