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搭建起通往孩子们心灵的桥梁
核心提示
有这么一群老师,他们对学生付出的爱要比其他老师更多些,他们的工作也比别的老师更辛苦些,他们是特教老师。虽然他们难获得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依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用爱心和汗水浇灌着特教事业这片沃土。
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有一间教室永远是嘈杂的,这里的孩子全都是聋儿,耳朵上戴着助听器,老师们跟孩子们说话时要大声地说,孩子们学说话时更像是在喊。而在方舟至爱特教学校以及民族东小学特教班,不少刚刚入学的小孩甚至脑子一片空白,老师的启蒙教育像是“打仗”,需要攻破一个个山头。
教师节前,本报记者走进这些特殊学校和班级,亲身感受特教老师的艰辛和乐趣。
走进自闭儿童的心灵世界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莫名大哭大闹,对人又抓又挠……遇到患自闭症的小孩,众多家长均会手足无措,甚至不堪其烦。可是在南宁市方舟至爱特教学校,这里的老师却浑然不怕,他们用自己的“赤诚”与多年研究摸索的方法,为自闭的孩子与家长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
呕心沥血开启孩子心智
“在我们学校,能够坚持下来的老师都是好样的”,南宁市方舟至爱特教学校张娜辛酸地说,该校2004年建校的时候,有30多个老师,后来一部分老师因为吃不了苦而离开了。
“曾经有一个自闭的孩子,刚来时只会呀呀学语,见人就咬,一位前来应聘的老师,虽然通过了面试,但却被这名孩子吓跑了”,张娜无奈地说,这就是自闭孩子的一个特征,本校的老师基本都被孩子们咬过手或者抓过脸,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恒心和科学教育方法,架起了通往孩子们心灵的桥梁。张娜说,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喜欢绘画,经过循循诱导和配合,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能够回到正常的学校读书了。
“啊、啊、啊”,在方舟至爱学校,记者看到有些孩子连说话都困难。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学校组织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为了让孩子认一个词,他们通常要反复练习,有的甚至要读上上万遍。张娜说,曾经有一个叫圆圆的小孩,3岁还不开口,训练了4年后,当他能够叫上“爸、妈”时,其父母听闻泪流满面。殊不知在这4年中,老师呕心沥血。多年来,这里的特教老师基本上都患有咽喉炎。
教育特殊孩子如攻“山头”
“与普通的教学不同,我们教孩子更像是‘打仗’,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与家长沟通”,张娜说,当一个孩子经过训练离开学校时,他们就像是攻下了一个“山头”,其中艰辛,难以形容。
据介绍,因为自闭的孩子们在认知、社交、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存在障碍,这就需要特教老师不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还需极富爱心和耐心。
在学校里,记者看到,每一个入学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家长紧紧跟随,就算上课也伴在孩子左右。 “家长们要求高,希望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候会有一些指责”,该学校老师黄政芳说,他们对此也能理解,他们除开与家长进行沟通外,在上课的同时,也在给家长上课,把一些方法传授给家长们。
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
在张娜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课程表,上面填满了语言、声音、身体部位等课程。据介绍,每一位老师一天要安排11节课,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练习,而在一段时间后,老师还将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进行评估,为孩子量身订做计划。
“因为孩子们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只能因材施教了”,张娜说,与一般老师相比,他们虽然没有获得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看着孩子们慢慢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他们心中备感欣慰。“为了让老师们有一些成就感,我曾经托朋友给学校的老师送花和贺卡”,不过,让张娜有一些失落的是,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来教育特教班的孩子,但是到了教师节,社会上记得他们的人并不多。
引领智障孩子走向社会
“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花1天时间教孩子们认1个汉字,等到第2天再问他们这个字怎么读时,孩子们全都忘记了,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只能反复地教。”民族东小学特教班的班主任莫清华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特教班老师,需要百倍的耐心和爱心。
花1年时间教孩子听上课铃
9月8日下午,记者前往民族东小学特教班采访,当时莫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学生最近使用的习字本。记者看到本子上的汉字写得很工整,纸张上也没有污迹。莫老师说,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能独立完成写字作业了,以前可是要老师手把手握住笔才能写出来,现在学生自己能写得这么工整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在特教班,为了教孩子写1个汉字,班主任莫老师要花上一两天,而教他们数手指头甚至还需要1个月时间。孩子们刚进学校时不懂纪律,排队做操从来都不能站整齐。孩子们最初也不懂得上课铃是什么意思,在其他班级的学生都自觉回到教室的时候,特教班的孩子还“散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让老师很伤脑筋。为了教育孩子在听到上课铃响后回到教室,莫老师和同事不断地叮咛教育孩子,奖励给主动回到教室的孩子一些糖果和饼干,慢慢地培养孩子守纪律的习惯。
直到第3个学期,特教班的孩子才基本能听从上课铃的指示。
每天必说“你今天很漂亮”
除了“物质奖励”,不断地表扬孩子也是必须的。每天见到孩子的第一面,莫老师便要对孩子说一些赞扬的话,诸如“你今天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你今天的发型梳得很别致”之类。
让莫老师感到十分自豪的是,她曾成功扭转了一个小男孩的自卑性格。小男孩壮壮(化名)原本在该小学的正常班级上学,可是该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和数学双科考试交了白卷,除了名字外什么也没写。原来壮壮非常地不自信,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交流。后来学校和家长商量,把壮壮转到了特教班。
壮壮刚转到特教班时不愿意开口说话和回答问题,也从不肯动笔,整天都是呆若木鸡地坐在位置上。莫老师想了许多办法来激发壮壮学习的动力,她故意在壮壮面前奖励别的小朋友,希望能勾起壮壮获得奖励的欲望。终于有一次,在教授拼音时,莫老师看到壮壮的嘴巴动了,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是莫老师特意在班上表扬了他:“我听到壮壮也拼出来了,只是声音很小,应该再大声点……”
就是从那次开始,壮壮的情况有所转变,慢慢地他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变得积极起来,上个学期末他不仅获得全校写字比赛一等奖,还获得了“诵读之星”的奖励。新的学期开始,壮壮也转到了正常班级。
最大愿望是孩子能融入社会
为了方便教育和看护孩子,莫老师的办公室就安排在教室里。而除了增加老师的办公桌,特教班的教室与正常班的也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黑板报,还有值日表和奖励榜,各种教学用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在这个教室里,智障的孩子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知识,学习到生活的能力。
莫老师希望每个来到班上的孩子都能学会基本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她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将来,希望孩子们能融入社会,不要孤立在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用爱心撑起无声世界孩子的梦
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没有动听的声音,也没有敏锐的听力,却有着最美丽最丰富的肢体语言。他们就是盲聋哑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的背后,是一群太阳底下最辛勤的园丁,他们用爱心撑起这群无声世界孩子的梦。
细心呵护聋哑儿的脆弱心灵
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聋哑孩子除了丧失部分听力和语言能力外,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这需要教师们付出很多的心血,来换取聋哑学生向常人心理的转变。
黄子清是南宁市的优秀教师,自1991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就来到南宁市盲聋哑学校,一干就是17年。刚做教师的时候,她根本摸不清这些孩子的心理。她告诉记者,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上课时候,有一个学生不知为何哭了,其他学生也一起跟着一起哭起来,根本控制不住。这情况让她很无奈,一节课往往也就这样过去了。
面对着这群特殊的孩子,黄子清用心去摸索,用心去接触这群孩子的内心世界。她发觉,通过发现孩子的特长,对他们加以鼓励,对孩子回归正常人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帮助。“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喜欢体育,有的喜欢舞蹈,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了解了这些,跟他们沟通就比较容易,也会给他们很大的自信。”黄子清说。
黄老师介绍说,文江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比较调皮好动,学习也不怎么好,但她很喜欢舞蹈,作为班主任的黄子清知道她有这个兴趣后,就鼓励她参加舞蹈比赛。后来文江获奖了,感到非常高兴,逐渐变得有信心了,学习也慢慢跟着上来了,人也容易教了。
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南宁市聋哑学校由小学到高中,目前共有200多名学生,当中有很多不是南宁本市人,他们都是由父母千里迢迢送到聋哑学校来学习的。聋哑学校的老师十分关心外地来的学生,经常到宿舍看望他们,过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卢玲是桂平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就读,父母常年都不在身边。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庆祝过自己的生日,卢玲就很想在学校里过一次生日。黄老师知道后,自己掏钱买了一个蛋糕,组织全班同学给卢玲过生日,用手语为她唱生日歌,让卢玲感到学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