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的卧底带话儿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撰文/夏邦 编辑/Reiko
书的副标题有点儿让人绕脖子,什么叫“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呢?
书中表,人所患的自闭症是人和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点,人是通才,自闭者和动物则是某方面的专家。正常人看到的动物身上的费解行为,自闭者是能够读懂的。什么是自闭者呢?首先要说明作者之一就是自闭者。他们和常人不同,其中一些智商非常低,但是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却是常人再怎么努力练习也达不到的。就像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演的那个角色。比如,他们能记住所有国家的地名;能背诵圆周率后的上千位数字;能看一看地上散落的火柴然后直接报出数目。作者认为自闭者和动物很接近,在书中,我们可以惊讶地读到,我们与动物竟然那样相似,我们熟悉的动物做出那样的举动原来是因为那个原因,它们是那样看问题,又是那样思考的。
人和动物都喜新厌旧
书中从大脑角度分析了人和动物的差异。作者认为,人脑可以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是在进化中依次形成的,三部分各有各的系统,各自为政。
第一部分在头的最底层,叫爬行动物大脑,它负责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呼吸;第二部分在头的中间,叫旧哺乳动物大脑,负责处理情感;第三部分在头的最高层,叫新哺乳动物大脑,负责处理理智和语言。所有牲畜都有新哺乳动物大脑,但是人的要大得多。因为三部分之间各自为政,所以有时候人身上表现出一些动物性就不奇怪了,因为高层的新哺乳动物大脑是铁路警察,管不着低层的爬行动物大脑那一段。而我们与动物又有一些相同的习性,比如喜新厌旧,不管孩子还是成年人,总喜欢拥有新的东西,动物也一样,有了新的玩具,哪怕不如旧的那个好玩,它还是会玩新的。
想安全就放慢速度
在“动物的进攻性”一章中作者谈到了“致命一击”。所谓“致命一击”,比如狗抓兔子,猫抓耗子,老虎狮子抓羊,都是一口咬住,直到猎物死亡。但有个前提,就是被猎杀者一般都是先有快速的动作,刺激了猎杀者,才使猎杀者使出这“致命一击”。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类动物伤人的新闻的谜底。在这类事件里,被伤害的人往往是因为忽然摔倒,或者忽然弯腰,或者手里有东西掉了,这些快速动作一下刺激了动物“致命一击”的天性,于是突施杀手,导致惨剧发生。作者还举了警察的例子:警察在逮捕罪犯的时候经常会说“不许动”,罪犯一动,天性的“致命一击”肯定会出手,搞不好一枪就毙命了,而起因没准只是偷了棵白菜。知道了这个,我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放慢行动速度比较好,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还有,身上的东西揣严实了,尤其见着大型动物的时候,没揣好的东西掉到地上没准它就该咬你了;最后,留神别摔交,当着动物的面儿摔跤可能引发它“致命一击”,不当着它的面儿摔,自己还疼呢,是吧?
不要一个人呆着
一个孩子如果很少跟外界接触,不出门,不跟别的孩子玩,很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尽管这不是必然的。动物也一样。我家里养了几只猫,有一次母亲带着其中一只去宠物医院看病,结果一进门,猫咬了我母亲手一口。我们都以为那猫疯了。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那是它害怕了,可能因为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可能因为看见了以前没见过的狗、鹦鹉,或者其他动物,总之,因为它一个人呆的时间太长了,它是独立长大的,除了主人没见过别人、别的东西,所以它惊了,它不知所措了,所以就胡来了。因此,不论是照顾人还是养动物,一定要让他、她、它尽可能地多接触外界,多接触其他生物,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那就好了。
乌鸦也会制造工具
人一直以为只有自己才会使用工具,后来才发现原来大猩猩也会。于是人就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制造工具,结果过了段时间又发现,自己还真不是唯一会制造工具的生物。书上讲了两只乌鸦,研究人员给了它们两根铁丝,一根直的,一根带钩的,让它们从一个管子里取出食物。一只乌鸦抢走了带钩的铁丝,另一只只好用直的,当它试了几次发现直的铁丝确实没办法用时,就自己把铁丝弯出了一个钩,而且在使用中不断改进钩子,直到钩子的弯度正好可以取到食物。作者很震惊,要知道自然界可是没有铁丝这种可以任意弯曲而且保留住弯曲的形状的东西。您说神不神?!
我们的大脑会不会越变越小?
科学家对化石研究后发现,驯化的动物大脑会缩小,马的小了16%,猪的小了34%,狗的小了10%-30%,可能因为人开始照顾动物后,动物不用再操那么多心,用那么多脑,所以就小了。考古学家还发现,在一万年前,人给狗举办葬礼的时候,人的大脑也开始缩小,小了10%。作者推断,那是因为人和狗的大脑都更专业化了。各管各的,你管的我不操心。想得少了,大脑自然就小了。我们的社会正在越来越专业化,就像我们的经济市场,越来越细分。照这样下去,在不远的或者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大脑会不会越变越小呢?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美]葛兰汀 约翰逊 马百亮译
出版日期:2008-2
定价:2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