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变的旋律 无私奉献的特教老师
--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特教老师
有这样一群老师,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奉献。他们面对的是聋哑、自闭、脑瘫这样的特殊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付出了很多,而了解他们的人却很少。今天是第25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近这群特殊教育老师,去聆听他们的心灵故事。
无声胜有声
带着对特殊教育的好奇,13年前,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吕文(化名)来到了市聋哑学校,刚走进校门,便受到了一群天真活泼、笑容灿烂的孩子们的欢迎。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她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孩子真诚的心。
为了能尽快和孩子们交流,吕文废寝忘食地看手语书,向前辈学习手语,一个月后,吕文便能自然地和孩子们交流了。然而,当她真正开始上课时,才发现有一定的困难。"有次上课,一个知识点反复讲了好几遍,却发现怎么比划学生们都听不懂,当时一下子就急哭了,转过身去背着学生偷偷抹眼泪。"吕文说,当时,心里对自己和学生都产生了怀疑,觉得很挫败,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然而,是孩子们的热情和善良鼓舞了她。班里所有的女孩子都拿着餐巾纸到讲台上,打着手语安慰她,全班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从那以后,孩子们好像顿时长大了很多,一到下课的时候,纷纷围在她身边,亲热地跟她聊天,把她当自己人,主动教她手语。渐渐地,吕文真正爱上了这群单纯善良的孩子。
学生进步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在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教室里,老师们正在对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耐心地进行一对一的单训。"以前没接触过这群孩子时,认为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比较呆板、迟钝,可现在,我才知道这些孩子还是很可爱的。"80后的陈雪琰老师去年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一年下来,她已经渐渐熟悉了这些孩子。
可正当她全身心投入这份工作时,她的男朋友却碍于压力和她提出分手。陈雪琰并没有沮丧,她说:"我家人不理解我的工作,但我要向他们证明我一定会把这份工作做好。"的确,陈雪琰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去年,她教过的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完全不理老师,上课时,只会鹦鹉学舌一样重复老师的话或者干脆不说话。经过了陈雪琰一年的单训之后,现在他已经能够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
陈雪琰高兴地说:“每当我进教室的时候,他就会跑过来抱住我,说'老师,抱',我现在的快乐和感动都来自于孩子,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我都会觉得特别高兴。”
为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
在崇安区辅读学校,老师们秉承阳光普照每位孩子的理念,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真正和学生融为了一体。"上课时,教室至少有两名老师,最多的时候,有五位老师围着这些学生,因为他们实在是不好管。比方说,多动症患儿整天到处跑,而脑瘫的学生就基本上不搭理你,刚刚教过的内容,马上就忘记了。"学前康复班强文洁老师说:"即使是用勺子舀东西这种再简单不过的动作,我们有时要重复十几遍,因为这不是一群普通的孩子,必须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加上不厌其烦的耐心和爱心才能教会他们。"正是这种"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会了走、蹲、跑,认识了颜色和水果,并且能够独立吃饭和开口说话。经过老师们循序渐进的引导,如今一些脑瘫和智障的学生已能识读简单的诗和儿歌,与普通学校相比,这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