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展10年的音乐诊疗室让良药不再苦口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王帆 江珍妮)淡色的墙壁和地板,暖色调的窗帘,柔和的灯光,一个人戴着耳机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正悠闲地听着音乐。乍一看就是一间温馨的居室,其实它是在中国发展已近10年的音乐诊疗室。
在中央音乐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地开设的音乐治疗研究中心,每年平均接待着近百名患有忧郁和心理障碍的患者。他们带着焦虑走进这里,面带微笑的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正如正在此间出席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法国心理学家苏珊·菲利普所说,音乐治疗在法国方兴未艾,主要用于医疗辅助手段。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的创办者张鸿懿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一位名叫刘帮瑞的中英混血小伙子回到中国寻根,并为学院做了第一个关于音乐治疗的讲座。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立刻走入有识之士的视野,而且在过去10年的探索中,发展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 音乐疗法并不是纯粹的舶来品,中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乐,药也。古人早已发现通过音乐、舞蹈能解除人们各种痛苦、疲劳,甚至治愈某些疾病。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秘书长赵裕民说,根据功效和适应人群的不同,音乐疗法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聆听音乐和咨询师言语诱导为主的,适用于患有儿童自闭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症、心理障碍等精神科疾病的人群;另一种是借助中医针灸,将传统的五音和声波信号转化为电、光、热、磁等技术相结合的声音治疗仪器。 “这种仪器体现了中国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可有效治疗偏瘫、结石、智障等疾病,目前正被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和戒毒等医学领域,”他说。 上世纪80年代音乐疗法在中国“新鲜出炉”。随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于1989年成立;中央音乐学院于1995年成立了全国首个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还涌现出“音乐疗养院”等网上心理诊所。“这些都表明,音乐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张鸿懿说。 然而,赵裕民也坦言:音乐疗法至今在中国仍是“名不正言不顺”。国内尚未有一位经过政府认证的具有行医资格的音乐治疗医师。而且由于种种原因,音乐疗法没有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学术界对音乐疗法的界定还存在争议,卫生管理部门也没有对该行业作出明确规范及相关法规,以致有些地方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就诊费用偏高,使得普通民众“想爱又不敢爱”。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至少就有3个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音乐具有一种比语言更能浸入人心、更易触动意识深层的‘杀伤力’,在中国社会心理问题日趋增多的情况下,音乐疗法就是不苦口的良药,” 张鸿懿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