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子交朋友,妈妈陪读两年成班级一员
他们是受伤的雏雁,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如果及时疗伤,也许还能重返蓝天,成为长途跋涉的雁群中骄傲的一员
新华报业网讯 有这样一群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开心地游戏或安静地坐进教室听老师讲课。集体是他们无法融入的另一种生活。为了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特别,让他们能和同龄孩子一样,有一个并不寂寞的童年,家长们毅然选择到学校陪读。而南京市月牙湖小学也向这些学生和家长敞开了大门,接收了几个这样的孩子。两年、三年,家人相伴的身影、老师耐心的诱导以及同学们友善的帮助,一点点轻轻叩开紧闭的心门,他们慢慢可以离开家长一会了,他们偶尔也会在同学的邀请下加入集体游戏,他们甚至在作文中写下了自己关于生日聚会的印象———那种温暖的幸福和关于集体的记忆……
【记者探访】
外婆陪读三年,帮外孙融入学校生活
走进月牙湖小学,经常会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和两位老奶奶的身影,她们不是来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而是陪孩子一起上课的。是怎样伟大的爱鼓励着这些人?有了她们的陪伴,陪读的孩子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参加了学校的校庆。
“快!要拍集体照了,大家以班级为单位站好队。”在班主任周老师的要求下,四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开始迅速整队,有一个男生仍在旁边左顾右盼,站在一边的外婆推了推他,示意他排队,他拉着外婆的手,说着什么。这时,一名男生小声喊着他的名字,把他拉到身边,告诉他要拍集体照了。他安静下来,看了一眼老师,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这时,站在一边的外婆喘了口气。她一直关注的孩子就是自己自闭的外孙南南(化名)。趁着学生排队的空隙,记者和陪读的外婆聊起来。“奶奶,你是来参加学校校庆的?”“不,我是来陪外孙上学的!”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边说边用余光关注着南南的一举一动。南南一有夸张的动作,她就上前提醒一下。说起陪读生活,老人显出疲惫的样子,连说:“累死了!一大早吃过早饭就要陪孩子到学校,和他一起听课,他不懂的地方再讲给他听。放学了再送他回家,一整天都要在学校里。”话还没有说完,看到外孙所在的班级走了,她也快步追了过去。上台拍照期间,一直有个同学拉着南南的手,告诉他站好,不要乱动。在同学的帮助下,全班合影拍得十分顺利。
一名女生说,大部分时间,同学们和南南相处得都十分愉快,班级选拔小干部,很多同学都推选南南,想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不过同学们的好意被南南外婆婉言谢绝了,她说南南的学习任务已够重了,没有精力做小干部的工作。
儿子写下《一件快乐的事》,妈妈泪流满面
“笑笑(化名)呢?”“笑笑今天没来学校,可能家里有点事。”一个同学告诉记者。“如果早知道他家里没有人接送的话,我们就安排同学去接他了,可惜知道得太晚了。”对于笑笑没能参加校庆,班上有的同学觉得有些遗憾,甚至有同学后悔没有去主动接他。他们说的笑笑也是随班就读的一名男生,因为患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和孤独症的孩子会有这种症状,但这种症状单独出现并不能等同于自闭症或孤独症),平时上学需要由家人陪同。
在三年级的一间教室里,班主任徐老师指着靠窗户的最后一个位子告诉记者:“这就是笑笑和他妈妈的座位。”由于妈妈住院了,笑笑没能参加当天的校庆。
“全班同学都很关心他的,没有人因为他不合群而不理他。”班上的中队委介绍起笑笑平时上学的情况。班上有个女同学每天早上来到学校,交完自己的作业,总是主动询问笑笑,并帮他交作业,别的同学见到笑笑有什么困难也是主动帮忙,没有人袖手旁观。一名男生说:“从一年级开始,笑笑就和我们一个班,老师提醒大家要主动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大家知道笑笑不太合群,不会主动和人交流,就主动找他玩,两年下来,都习惯了。现在,笑笑在班上有几个好朋友,和刚入学的时候大不一样了。”
“有家长在班上陪读,会影响同学上课吗?”记者问一名男生,他笑着回答:“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同学们总喜欢回头看,但如果家长不在身边看着,笑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随便说话,影响老师上课,同学们还是觉得有家长管着点好。时间长了,大家和阿姨熟悉了,也把她当成班级的一员,课间主动和她交流,阿姨对我们也很好。笑笑今年过10岁生日,阿姨还邀请了七八个同学到她家玩。”
这位男生介绍,这件事后来被笑笑写进了单元测试的作文里,题目是《一件快乐的事》,笑笑把10岁生日那天如何邀请同学一起玩写得十分完整,得了86.5分,这是他写的得分最高的一篇作文,老师还夸奖了他。为此,笑笑高兴了好几天,陪读的妈妈也十分开心,流着激动的泪水感谢同学们。
陪读妈妈感动其他家长,成了“副班主任”
班上有个特殊的孩子,其他家长有何看法?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家长。“只要这个孩子不影响老师上课,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就没有关系。”一位家长如是说。另一位家长表示:“没太关注这个问题,也没有听孩子回家说笑笑对上课有什么不良影响。”更多的家长对笑笑的情况表示同情。“一#p#分页标题#e#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家长已经很难过了,都不容易,我们也没啥想法。”徐老师说,自从笑笑作为一年级新生进入她所带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家长都知道班上有个特殊的孩子,一开始,有家长提出顾虑,当老师向他们解释有家长陪读,不会影响班上的教学秩序时,对方就没再说啥。
令老师欣慰的是,每次开家长会笑笑的妈妈都会参加,并会主动和其他家长交流,也许因为她陪读的原因,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最了解,家长们也都愿意听她讲,并主动讨论班级的问题。
家长陈女士对学校出现家长陪读的看法是从自己儿子那里改变的。有一次,儿子回家告诉她,数学老师表扬自己了,这对于数学成绩不好的儿子来说十分难得。一问原因,当天在笑笑妈妈的帮助下,他的数学题全做对了。原来,笑笑妈妈在指导儿子之余,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有困难,也会主动帮他们检查作业并讲解他们不会的问题。有的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找不到老师就找笑笑妈妈帮忙,俨然把她当成了副班主任。两年来,不仅没有家长因为笑笑的问题给老师提意见,还主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关心、帮助同学。
【老师讲述】
陪读是件辛苦的事
一般家长做不到
因为种种原因,记者没有见到笑笑的妈妈。班主任徐老师介绍,陪读是件很辛苦的事,一般家长做不到。看到孩子不能自控,最着急的是家长,但又不能打、不能骂,只能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劝说、提醒。陪读家长不仅要管理孩子的行为,还要帮助孩子学习,上课走神了,要提醒他集中精力;不懂的地方,要给他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督促他做,完全是一个全职家庭教师的角色。有时候,家长会气得哭,和老师交流时会忍不住流泪。甚至有时流露出放弃的想法,但最终都挺过去了。每周家长还要带孩子做康复训练,付出的精力是一般家长的两倍都不止。这让老师们也十分佩服。为了培养笑笑独立自主的能力,徐老师也经常和家长谈心,交流对一些细节的看法,提醒家长适当放手,让笑笑自己做能做的事。做广播操对笑笑来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不知道如何站队,记不住广播操的顺序,只会模仿,很难把一套操完整做下来,老师就安排一个优秀的同学在他前面做,给他示范,让他跟着学习。而最令笑笑妈妈高兴的是,两年下来,儿子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并不是每个特殊孩子都有随班就读的机会。据一位老师介绍,有一名孩子因为家长工作的原因,没有机会陪读,最后不得不从普通学校退学,改上育智学校,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令人叹息。
【校长观点】
教育是让每个孩子
都得到关注
据了解,在月牙湖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有4名,陪读的家长也有三四名。对此,学校的老师都很宽容,葛校长说,学校对教学质量有自己的理解,学校倾力建设绿色文化,在关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落下……”是老师们的口号,比如对随班就读的学生,学校有个人情况登记表和家校联系记录卡。课堂上,要求教师运用“三多三优”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即对随班就读的学生多一点关心爱护,多一点个别辅导,多一点鼓励表扬;优先让他们发言,优先让他们展示,优先让他们面批。葛校长说,教育要尊重差异,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学校如果能把差异当作有益的教育资源,才能回归教育的根本目的。
【专家探讨】
允许陪读是
教育向社会开放的表现
家长陪读是利还是弊?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在教育界也曾经引起广泛讨论。
南京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调研员徐苹老师说,家长陪读虽然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它有存在的意义。月牙湖小学对随班就读的学生大开绿灯,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教育策略。教育的根本要着眼于人,这些孤独的孩子,如果在孤独的环境中更容易孤独,家长下决心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实施教育行为的学校没有理由拒绝,月牙湖小学在接纳他们的同时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教育理念的进步。这个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徐老师说,其实现在学校推出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走进校园,和孩子一起吃饭、上课,不就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吗?这和家长陪读其实是一个道理。学校允许随班就读的学生由家长陪读,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向社会开放的表现,这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值得肯定的。陶老师热线的一位老师对家长陪读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对于随班就读这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社会更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空间。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和自由的权利,平等地对待他们,消除他们的异样感和特殊感是身边的人最需要做的。家长陪读的目的应该是“放”,而不是一直陪下去。这位老师还指出,陪读的家长真的很辛苦,更需要精神支撑,因为孩子的失控和症状反复发作往往让人难以忍受,教育本身就需要耐心和细心,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特殊的孩子。除了家人之间互相鼓励,社会上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p#分页标题#e#帮助。
■新闻延伸
南京义务教育学校
均接收随班就读生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专用名词,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
为了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教育管理部门提出:“要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城乡兼顾的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随班就读的做法,一般是在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的普通班里吸收残疾儿童少年和健全儿童同班学习,当然也包括盲童和低视力儿童。教师们在教育工作中应给予他们特别对待和帮助,使他们学有所得。
目前,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符合随班就读条件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