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孤独症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被迫跟双墩镇第二中心小学签协议
■孩子“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就得退学
“一、不得升入小学一年级,只能继续在学前班插班;二、家长不得在校陪读;三、一旦孩子发生异常行为,影响到教学秩序,必须立即退学。”这是双墩镇第二中心小学对该校一个特殊孩子的“约法三章”。
东东的妈妈在每天将孩子送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她的担心就开始了。她很怕哪一天突然接到校方的通知:你的孩子又“捣乱”了,从明天起他不用来了。
他的座位永远在最后一排
东东今年8岁,他在2岁时就被查出患有孤独症,随后在合肥春芽残障儿童发展中心接受了好些年的康复训练。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东东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用训练班老师的话来说,“已经接近于正常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满怀希望地将他送进双墩镇第二小学学前班,想让他接受正常的小学教育。尽管东东在训练中心是绝对的“优等生”,可是一上学,爱发脾气的东东却成了频频扰乱课堂秩序,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他的座位永远被安排在最后一排,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学校的“退学警告”。在东东妈妈的极力争取下,她被准许在孩子身边“陪读”。有了妈妈的陪伴,东东的情绪就容易安抚多了。
好不容易捱过了第一学年。今年9月一开学,妈妈领着东东到一年级报名,校领导却要求与她签订一纸协议才肯接收孩子。妈妈接过来一看傻了眼。签还是不签?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东东的妈妈还是签了,可她为此寝食难安,因为这份协议意味着:孩子没有犯“错”的机会了。
学校说对其他同学来说不公平
“就不能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吗?”东东的妈妈无奈之下找到记者,她说,“这一年孩子的进步太大了!原先独来独往,现在爱扎孩子堆;原先不知上课下课,现在越来越适应课堂。我们也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可他只有待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培养跟人交往的能力,才能走出自闭的症结啊。还有,孩子有时候确实会发脾气,但是他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哄一哄就好的。你们能跟学校说说,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吗?”
双墩二小彭校长提及东东母子,也显得无奈,“东东这孩子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进步明显,但他毕竟跟常人不一样,学习成绩跟不上不说,而且不听指令,随心所欲,动不动就大哭大笑,破坏课堂气氛。不仅分散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还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大人在边上陪读同样会分散其他学生注意力。这对班上大多数孩子来说显然不公平,毕竟我们学校不是为他一个人办的。我看东东还是应该去上特殊学校。”
智残孩子入学情况不乐观
为了减少东东退学的危险,两个多月来,合肥市春芽残障人互助协会会长时艳侠做出了许多努力。“东东的康复程度比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好得多,如果再送他回来,阻隔他跟正常孩子的交往,他的各方面能力肯定不进反退。”她为此多次与校方和长丰县教育局沟通,深味其中的艰难。
“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拒收任何适龄孩子。”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负责人知晓此事后表示。市残联康复处工作人员李鸣则心忧地表示,智残孩子正常入学情况并不乐观。实际上,现在国际上提倡的“全纳式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则应无条件地接受学区内所有的儿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模式使残疾孩子从小就与健康孩子融合在一起,朝夕相处便可以建立友谊,减少陌生和歧视。当然,建立全纳式学校,需要建立新的教学评定标准、调整教育的资金分配等等,关键还是政府要重视。 ·陈慧琴 宋婷·
新闻链接
双岗小学:孤独症孩子已升五年级
记者从双岗小学了解到,该校一名同样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已经升入了五年级。而校方对这个孩子采取的是充满爱心的宽容政策:允许其正常升学,允许家长在班级伴读,甚至允许他在上课时“开个小差”。
“这个孩子上课时有时坐不住,我们不以平常的课堂纪律来约束他,他妈妈陪他在外面走几圈,他就会安静下来,重新回到班里了。别的孩子起初觉得他怪,可渐渐也就习以为常了。老师会耐心地告诉孩子们,他这样是生病造成的,大家不能歧视他,要帮助他。”双岗小学崔校长向记者介绍道。双岗自1997年起,就开设了实验班,实施残疾孩子与普通孩子“一体化”教育实验项目,迄今为止已经接收了近10个程度较轻的智残孩子。她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取得了在其他环境下难以取得的突破性进步。班上其他孩子并未受不良影响,反而更富爱心、同情心,合作意识更强,师生关系也尤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