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问题家庭"为何容易产生"问题子女"
中国西部网消息
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问题家庭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少年犯罪。
小健在父母离异后,便与父亲同住。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霸道的父亲从此不让他和妈妈见面了,不仅如此,父亲变得十分粗暴,不像过去那么和蔼可亲,稍不如意,就对他拳打脚踢,对着父亲,小健只有恐惧……从前那个温馨的家,只能在梦中回味。
离开家,便成为很自然的事。浪迹在社会上的小健,很快结识了一帮“哥们”。跟着他们,小健学会了抽烟喝酒,也学会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去年,年仅17岁的小健因为抢劫犯罪而被判入狱。
闻讯而来的父亲,对他没有打骂。“爸爸错了,是爸爸害了你”,泪流满面的父亲说。
这时候,小健才知道,对父亲,以往的恨,恰是缘于对他的爱,那所有一切的叛逆与反抗,只是因为他太想得到父亲的爱罢了。
在贵阳市少管所,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中,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占绝大多数。
去年12月,一个由未成年人纠合而成、专抢中小学生和单身女子的少年抢劫团伙被公安机关打掉。据了解,2003年以来,贵阳市两城区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有学生遭到他们的抢劫,他们还向单身女子下手。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犯罪团伙的大部分成员都不满16岁,都来自单亲家庭,都已辍学。
问题家庭为什么更容易产生问题子女?
对于这样的现象,有专家解释:问题家庭的家庭关系紧张,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较大;父母无暇顾及孩子,放任自流;或对孩子的教育抚养互相推诿,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互相推卸责任,甚至动辄打骂驱赶孩子,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对家庭的信赖;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孩子因不堪父母望子成龙的重负离家出走,有的则因家长过于溺爱导致性格畸形。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家庭的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有这样一些显著的心理特征: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容易出现敌对、嫉妒、猜疑等负面情绪……
如何帮助和教育这些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走出人生误区,步入健康轨道?
“如果能够通过加强教育,在源头把问题解决就好了。”采访中,常听到热心人士这样建议。
与人们的良好愿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在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上升、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同时,专业从事此类群体教育工作的工读学校却变得越来越少。偌大的贵阳市,只有云岩工读学校,依靠铺面租金收入惨淡维持。
在相关部门,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教育模式以法制教育为主,比如开设法制教育课和设立法制副校长,以及请工读学校的少年现身说法等。
然而,像沿河自治县在调查中却发现,学校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收效甚微的原因,除了学校措施不力、方法不当、教材内容不切合实际外,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流于形式,有的根本没去过学校。
省司法厅有关人士指出,青少年80%集中在学校,我省一些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形同虚设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另一方面,问题家庭大多残缺不全,很多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或过度宠爱,或过于粗暴,或父母自身缺乏必要的道德观念……实际上,问题家庭的问题,其根本还在家长这方面,如何帮助这样的家庭解决他们的问题,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办到。
问题少年正值花季年龄,同龄人都在无忧无虑地成长时,他们却过早地尝尽了人世辛酸……他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理想的帆船,无论对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是一项浩大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参与。